中新网四川新闻8月9日电 (吴平华 杨晓川 刘怡)立秋刚过,位于宜宾翠屏区李端镇其林村的全国(水稻)绿色高质高效千亩示范片的水稻陆续进入成熟期,沉甸甸的稻穗被压弯了腰。近日,村民们抢抓时节,开启水稻“收割模式”,奏响了乡村振兴的“丰收曲”。

8日早晨,其林村的村民已经带着工具来到了稻田,他们分工明确,有的操作收割机,有的负责收割,有的负责打包运送。高效的收割模式让一块田的水稻很快便“见了底”。
李端镇是传统农业乡镇,主要发展以水稻为主的传统农业和以柑橘、桑葚、李子等为主的特色水果产业。今年水稻种植面积达2.4万亩。
近年来,李端镇按照全区天府粮仓“一核、两带、七园区”的总体布局,以其林村千亩梯田千亩稻为核心,以云顶、大山、板栗、高石4个村为重点推进6000亩粮油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同时建成粮油加工中心、农事服务中心,正在建设育秧中心,规划建设烘干中心。
“下一步,李端将继以创建省级现代粮油农业园区为目标,全速推进‘天府粮仓•百县千片’建设行动。以‘云上李端’区域品牌为载体,做大做强再生稻米品牌,提升品牌效益和产品附加值,助力农户增收,切实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李端镇党委书记易成梁表示。
李端镇粮油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只是翠屏区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的一个缩影。据了解,翠屏区围绕建设“宜宾现代农业强市先行区”总体目标,依托翠屏资源禀赋和“5+2”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加快构建“两线·五片·两区·多点”现代农业发展格局,打造了“特色农业+”融合发展模式,建成了金秋茶乡、如意原乡、川南橘乡、西部藕海等一批农文旅融合发展基地。按照“南域提质、北域拓面、全域乡村振兴”规划思路,全面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南域重点推进“如意原乡·三村联动”示范点业态提质补短和李端粮油现代农业园区,北域沿G247打造“一带五园”。截至目前,全区建成现代农业园区7个,累计培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3124家。
在水稻种植方面,翠屏区全面推广品香优秱珍、宜香优2115等平衡高产、抗逆性优、米质良好、再生力强、生育期适宜的水稻品种,全面推广中稻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和稻田综合种养模式。预计2024年,翠屏区水稻生产面积将达41.75万亩以上,水稻亩均产量将达到555公斤以上。
同时,翠屏区按照北域平衡增产、南域高产攻关的方式,规划布局了“天府粮仓•百县千片”建设行动,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56.38万亩、覆盖全区耕地面积70.88%。
百亩超高产攻关点上,采取“科研院校(省、市农科院)+农技推广部门(农业农村局)+生产主体(专合社)”合作机制,组成超高产攻关团队,开展优良品种和配套集成高产高效技术(模式)研究。千亩高产片上,优先选择生产基础好、主体积极性高、规模集中连片的区域为建设重点,加强党政领导和部门协作深化“农科教”联动,做好方案制定、生产组织、技术指导、物资供应等重点工作,做到种植品种、物资供应、技术路线、指导服务、田间管理五个统一。万亩带动区上,统筹“政、科、企”一体发力,打破镇村行政区划限制,统筹规划、持续推进,破解农业规模化经营程度不高、社会化服务不优、农产品品牌不响等问题。
通过应用品种、技术和投入的最优方案,充分展示作物超高产潜力,争创百亩超高产区域典型、全市典型和全省典型。预计2024年,翠屏区中稻及再生稻生产水平的提升将带动全区粮食总产提升4公斤以上,预计实现总产35.54万吨。(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