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9月13日电 (吴平华 文良炳)今年以来,珙县紧紧围绕抓实集体经济促发展工作思路,加强对县内各乡镇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引领指导,以“三变”“三借”“三让”增强村集体“话语权”,多措并举走活村集体经济“满盘棋”。
“三变”明集体经济发展方向 多策叠加增信心
变“要我发展”为“我要发展”,党建引领促发展。过去,一些村存在等靠要思想,村集体囊中羞涩,村“两委”在群众中的“话语权”明显不高。对此,在注重建强村级班子、带好村干部队伍、培育好后备干部的基础上,着力培育1000名集体经济带动型人才,为全县集体经济发展打牢基础。同时,落实力量下沉,派出4支督导组对12个发展思路不清、意愿不强的行政村开展“会诊式”督导,促使坐等发展、没有作为的行政村增强信心动力,主动发展集体经济。
变“自然生长”为“加力助长”,政策扶持助发展。根据新型经营主体发展情况,在脱贫攻坚扶贫政策、乡村振兴惠农政策许可范围内,既对部分经营暂时困难、需要帮扶的业主“雪中送炭”给予资金、政策扶持,又对经营状况好、发展潜力大的业主“锦上添花”给予政策或项目激励。运用金融杠杆,建立中小企业扶持(集体经济发展)基金,向与村集体合作的中小企业、农民专合社、家庭农场提供贷款担保,形成“金融机构+龙头企业+村集体+家庭农场+贫困户”多方共赢的利益联结崭新模式。
变“单打独斗”为“抱团发展”,凝聚合力共发展。珙县围绕蚕桑、生猪、肉牛等传统优势产业,引进和培育广东温氏集团、四川智溢蚕丝绸公司、珙县亨博利公司等优质龙头企业,带动提高博弈市场的能力。为破解山区集体经济“小、散、弱”等劣势,珙县底洞镇按照“自愿结合、民主管理、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原则,联合全镇村(社区)均等出资,抱团组建底兴村(社区)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由合作社统筹开展畜牧养殖、农产品加工销售、广告租赁等多元业务。
“三借”添集体经济发展路径 多措并举齐奋进
在统筹经营主体上借力,扩大集体经济的“朋友圈”。以“两新”组织“两个覆盖”摸排为契机,全面调查摸底县域范围内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种养殖专业大户、农产品经纪人、家庭农场业主、乡村旅游点业主等新型经营主体,了解其生产经营、资产负债、个人信用等方面情况,将排名前1000名农业经营主体纳入“千名草根企业家墩苗计划”,建立信息库作为重点扶持和培养对象。经过与新型经营主体交朋友,开展产业、技术免费培训,以入股分红、协调服务、提供技术帮助等形式,积极寻求集体经济收入新的增长点。
在创制经营模式上借智,建设集体经济的“高速路”。在激活土地资源、盘活闲置资源、增强造血功能上下功夫,量身定制发展资源利用型、发展量化入股型、发展服务创收型、发展物业管理型、发展金融理财型、发展基金推动型等6大类型13种县域特色集体经济发展模式。目前,集体经济创收模式表现为租赁集体资产、入股企业(专合社)分红、提供劳务服务、异地合作创收、金融贷款担保服务等方式。其中,资源利用类占比24%,量化入股类占比45%,服务创收类占比10%,物业管理类占比6%,基金推动类占比15%。
在搞活经营市场上借道,鼓起集体经济的“钱袋子”。市场,是产品变商品的关键一环,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核心重点就是“根据市场的需求发展生产”。珙县通过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等市场化的办法和手段,因地制宜发展适度超前、适度规模、适度多元的特色产业,大力发展“订单农业”,推动农业产业“订制生产”,促进放心农产品生产端与消费端的无缝对接,解决“小生产”苦斗“大市场”的难题,在着力建设杂交构树、桑树“林-料-畜”一体化专业村的同时,精心打造“珙洲构香猪”“珙洲太平鹅”品牌基地。
“三让”增集体经济发展动力 多种机制强保障
定责定量,让人人有功练。从监督管理和考核角度,为村“两委”成员科学量化落实落细工作责任,充分调动党员、村干部、以及后备干部的积极性。推行“台账式”动态管理、“测评式”跟踪监督,重点采取专项督查、电话督导、随机抽查、综合检查等形式,开展督查指导,督促各乡镇、村按照目标规划推进工作,严格打表量化考核村干部工作实绩,特别是集体经济成效,及时调整不能胜任的村干部。
激励激活,让事事有人干。每年将村党组织带领发展村集体经济情况纳入党建工作年度目标考核,与村干部的“绩效报酬”实行奖惩挂钩,由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共同讨论制定具体奖励办法,对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等进行相应奖励,进一步激发各村相关人员发展集体经济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落地落实,让村村有钱用。明晰村“两委”带领发展集体经济的责任和任务,综合运用金融杠杆,释放各种政策红利,整合各种可用资源,全力推动各村集体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实现了集体有收入、村财有保障、群众有奔头的目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