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10月10日电 (刘忠俊 舒兰)“确定高度、匀速飞行,左手控制方向,右手控制速度……”连日来,在泸州市古蔺县乡镇街道,该市应急管理局通信保障团队正组织基层人员开展无人机应用操作技能培训,指导基层“飞手”进行VR全景图和二维正射影像采集,绘制应急管理“一张图”。

泸州地处四川盆地与云贵高原过渡地带,长江、沱江交汇于此,河流纵横交错,山洪、泥石流、风雹等灾害频发,森林覆盖率达51%,森林火险高,矿山、危化品等高危行业聚集,是四川省安全监管和自然灾害防范任务最重的市(州)之一。
如何筑牢安全底板、守牢安全底线,无疑成为当地面临的“安全之问”,也是这座酿造幸福之城的“发展之问”。2023年,泸州市决定集中用三年时间,按“示范引领+辐射带动+奖补激励”思路,确保在每个区县完成2个以上乡镇(街道)应急能力建设补短板任务。2024年底50%以上的乡镇(街道)完成应急能力建设补短板任务;2025年底126个乡镇(街道)全面完成基层应急能力建设补短板攻坚行动,实现基层应急管理能力水平质的提升。
2024年以来,泸州市应急管理局成立基层应急管理能力建设推进工作专班,对基层指挥场所建设、应急指挥通信系统建设等难重点进行现场分析和解决,市乡两级一同探索实践,避免基层重复投入、资金浪费、低水平开发。“信息资源大整合,应急管理小切口,监管监控多维度,扁平指挥少环节。”泸州纳溪区白节镇党委书记王小刚称,对照《泸州市基层应急能力建设补短板指导清单》,在建好用活优化上持续发力,着力提升基层应急管理能力水平。
走进泸州江阳区黄舣镇应急指挥中心,指挥大屏上清晰显示着山洪灾害危险区、水库、重点森林防火区、避难场所、应急队伍等关键信息。“依靠乡镇应急管理综合信息平台,成功处置了一起火情。”泸州江阳区黄舣镇应急办主任彭伟称,接到上报的火情后,立即通过平台,及时调派距离火点最近的应急队伍前往处置,前后仅用了30分钟。

基层应急管理能力建设补短板三年行动推进以来,泸州设立基层应急管理能力建设专项奖补资金,按“市县出资金、乡镇出场地”原则,一体推进基层应急管理指挥场所建设。“救援装备器材由市上统一采购,着眼‘大应急、全灾种’持续配强专业救援装备,分批次为基层应急救援增添‘尖刀和拳头力量’。”泸州市应急指挥中心主任许友贵表示,泸州实施自然灾害能力提升工程,增配森林火灾扑救、抗洪抢险等5大类5797台(套)应急救援装备,进一步提升基层突发灾害事故应急处置能力。同时,统筹林业等部门资金4000余万元,实施林区输配电线下换种油茶三年行动,累计换种油茶363公里,推动“树线矛盾”从源头治理。
此外,泸州还全力推动实现基层应急管理有机构、有机制、有队伍、有保障、有能力的“五有”目标,全覆盖单独设立应急管理办公室,56个任务较重乡镇由分管领导兼任应急办主任,建成中心乡镇(街道)消防救援站39个,常态化组织基层应急救援队伍与国家队、政府队共训共练。(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