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bwbd > 中新网四川

《中国精神文化大典》中文版发布
2024年11月02日 12:06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尧欣雨

  中新网四川新闻11月2日电 (记者 贺劭清)记者2日从四川大学获悉,由俄罗斯科学院编撰、俄罗斯汉学泰斗季塔连科院士主编,四川大学主持翻译,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成果——大型百科全书式海外中国学巨著《中国精神文化大典》中文版新书发布暨出版研讨会近日举行。

《中国精神文化大典》中文版发布。 四川大学供图
《中国精神文化大典》中文版发布。 四川大学供图

  中国外交部欧亚司参赞张维利,国家出版基金规划管理办公室主任门立军,国家图书馆常务副馆长、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副主任张志清,中国出版协会理事长邬书林,中国版权协会理事长阎晓宏,中国编辑学会会长郝振省,中国韬奋基金会理事长刘伯根,中俄友好协会代表文光美,四川大学校长汪劲松、副校长刘超、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姚乐野等领导及嘉宾,以及《中国精神文化大典》中文版编译委员会及专家代表等参加会议。

  四川大学校长汪劲松表示,四川大学建校128年来,一直致力于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由四川大学牵头组织翻译出版的《中国精神文化大典》以俄罗斯汉学家的独特视角,梳理和阐述了中国5000多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它的翻译出版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了宝贵资源。四川大学将以此为契机,推出更多精品力作,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让世界各国人民更好地了解中国、亲近中国、热爱中国,促进世界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

  国家出版基金规划管理办公室主任门立军介绍了国家出版基金有关情况,对精心组织《中国精神文化大典》中文版翻译出版工程的四川大学和四川大学出版社表示祝贺,对参加该项目的专家学者和编辑团队致敬。他说,《中国精神文化大典》门类齐全、思想丰富,全面阐述了中国五千年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集中体现了俄罗斯汉学研究的水平,对中国学者具有启发和参考价值,为跨文化学术对话和比较研究提供了有益借鉴。《中国精神文化大典》中文版的出版是出版界坚定文化自信,履行新时代文化使命的一次重要实践,希望四川大学出版社采取多种形式、通过多种渠道开展宣传推广,把专家学者们的巨大付出有效转化为社会影响力、学术影响力、文化影响力,并推出更多精品力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贡献力量。

  中国出版协会理事长邬书林认为,《中国精神文化大典》中文版的出版是中俄文化交流的一件盛事,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四川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姚乐野、四川大学出版社社长侯宏虹分别向中俄友好协会、国家图书馆赠书。

  新书发布仪式结束后举行了出版研讨会。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精神文化大典》中文版翻译工程”项目首席专家、《中国精神文化大典》中文版编译委员会主编、四川大学刘亚丁教授介绍了《中国精神文化大典》中文版的翻译情况。他说,《中国精神文化大典》中文版由60余人的翻译团队,按照“先学后译”等九种翻译辅助方法,历经八年才最终完成翻译工作。他指出,《中国精神文化大典》等汉学著作改变了俄罗斯学术界重西方轻东方的偏向,东方文明在今天的俄罗斯逐渐走向学术中心。在中俄建交75周年之际,在中俄文化年之际,《中国精神文化大典》中文版的出版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将为中俄文化对话、文明互鉴研究提供新的机遇。

  据悉,《中国精神文化大典》是由俄罗斯科学院编撰、俄罗斯汉学泰斗季塔连科院士主编的一部大型百科全书式的海外中国学巨著。俄文原版共6卷,分别为《哲学卷》《神话·宗教卷》《文学·语言文字卷》《历史思想·政治与法律文化卷》《科学·技术和军事思想·卫生和教育卷》《艺术卷》,于2006年至2010年先后在俄罗斯科学院东方文献出版公司出版,对从夏商周到21世纪之初的中国精神文化做了历史性和学理性的全面研究,对中国精神文化领域的主要观念、重要事件或事物、代表人物、经典文献等进行了系统梳理与阐释,充分体现了“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旨趣,具有评点中西、多维对话、互鉴交流的特点,代表了同期俄罗斯汉学研究的最高水准。(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