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11月21日电 (曾佳莉)今年以来,江油市紧紧抓住省级深化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综合配套改革试点这一契机,全力提升劳动纠纷调处效能,展现出江油对劳动者权益的高度重视。

构建多元治理新格局
“赶紧和建设单位沟通,我们也要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去调查,农民工工资问题不是小事,必须尽快解决。”监察大队长胡伟对工作人员说道。监察大队在开展线上监管时发现,某在建项目未及时上传发放工资银行流水,出现预警信息。
工作人员火速赶到施工地点,经过仔细询问和调阅账目,查清了事实:项目建设单位该月未及时将民工工资拨付至施工单位民工工资专用账户,导致施工单位未及时发放民工工资。在人社局的监督下,该月的民工工资很快通过银行专户发放。
这是江油聚焦民生痛点欠薪问题靶向发力,实行“大数据+铁脚板”工作法的日常回放。该市运用四川省农民工工资支付监管平台开展线上排查,对出现预警的在建项目进行重点执法检查,开展劳动用工“双随机、一公开”检查15家,检查在建工地43个,协调处理劳动纠纷17件,涉嫌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移交公安2起,纳入信用联合惩戒名单1家,极大增强了治理质效。
江油市还围绕落实新时代枫桥经验,构建起仲裁监察、工会、司法、公安、行业主管部门、属地乡镇“六方联治”机制。以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为重点关注群体,先后组织67家企业开展集体协商活动,受益职工4119人,切实保障各方权益。特别是通过“两法”衔接机制,人社部门申请追加股东(含未届出资期限股东)和法人为被执行人案件7件,均得到法院支持执行,打破欠薪案件中单位无资产的执行僵局,探索出一条有效维护劳动者权益的新路。

打造温暖基层公共服务体系
黄女士在某塑业公司上班时受到了工伤,左上肢被机械严重绞伤,经鉴定为七级伤残。受伤后,黄女士不仅没有拿到应得的工资,医药费还拖欠着,算下来已有34万元,单位现在效益很不好,拿不出来钱,只支付了9万多元。经过三合镇调解中心两个多月的不懈努力,单位终于和黄女士达成了协议,每月支付其1.5万元,既保障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又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企业的资金压力。
“本来,我以为自己山穷水尽了,没想到三合调解中心这么给力,这么快就帮我解决了难题。”黄女士身体的残疾虽无法恢复,但重新燃起了生活的希望。
江油市着力打造全方位的和谐劳动关系基层公共服务体系。建立“一站式”调处劳动纠纷联合调处中心1个,企业和行业党组织181个,基层调解组织78家,劳动者户外驿站56个。组织全市34家企业50名劳资专员参加劳动关系协调师培训和国家考试,培养劳动关系协调的专业人才,并通过普及性指导,培育“劳动关系明白人”300余人,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