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12月9日电 (李杰)离开江河湖海,还能在哪里养鱼?答案就是“巨型水桶”。在泸州泸县海潮镇小白村,设施渔业技术赋予现代渔业更多可能。走进位于海潮镇的泸州市锡林养殖专合社,一个个“巨型水桶”呈现眼前,场面十分壮观。
登上扶梯,站在2.2米高的“巨型水桶”旁,才能看清直径25.5米水桶的全貌。桶内水流不断却不见鱼,一旦投食,则引来无数鱼儿跃出水面争相抢食。
据专合社负责人赵锡林介绍,基地现有13个“巨型水桶”,主要用于养殖鲈鱼。今年,鲈鱼养殖基地投放了17万尾鲈鱼苗,平均每个桶1.3万尾,经过精心养殖,目前鲈鱼长势良好,预计明年端午节前后可上市销售。“鲈鱼是肉食性动物,我们主要是喂饲料,一天喂两次,预计明年可出产20万斤鲈鱼。”赵锡林介绍。
“鲈鱼生长周期一般在6至8个月,长到1斤左右就可以出桶售卖。”赵锡林介绍,一个养殖桶两年可养殖三茬,售价一般在每斤20元,一年可以带来400多万元收入。
好水出好鱼,鲈鱼养殖关键在于喂养和排污。该基地采用智能化循环水养殖模式,在养殖桶里装有进水口、排水口、增氧机、水车等设备,每个养殖桶可实现24小时持续增氧、水循环,确保每天更新水质,环保无污染。
“桶内水不断循环流动,因此桶内鱼儿比鱼塘养殖得到了更多锻炼,鱼游得多,相当于不停地健身,肉质更好。”赵锡林介绍,鱼儿在桶内通过人工投喂生长,桶内产生的排泄物以及含有饲料残余的水体,经过精巧设计的排污管网抽出,再经生态水池物理过滤和生态净化后,重新注入桶内,最终形成一套闭环的循环利用系统。清洁循环利用的水体,也使得养殖桶内可进行高密度养殖。用“巨型水桶”养鱼相当智能,只需要一部手机就可以操控桶内的多种数据。“不管是水、电,还是增氧,全部都可以在手机上操控,如果增氧机停了,手机马上就会报警,也可以在手机上调控各个桶的水、温度,的确很方便。”赵锡林介绍。
“传统的水产养殖中,水塘养殖数年后,因残饵、排泄物等的残留需排水清淤,会消耗水源,而设施渔业技术能提升水体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泸县农业农村局渔业渔政股股长罗其刚介绍。
智能化循环水养殖模式不仅提升了鱼儿的品质,还能让鱼儿的粪污通过发酵成为优质有机肥,为基地种植的牧草、蔬果等提供养分。目前,该基地还养殖了西门塔尔牛600余头,种植柑橘基地150余亩,实现产业多样化发展。近年来,泸县围绕高质高效绿色生态发展思路,大力发展设施渔业,通过对养殖鱼类的生活环境进行控制,使其在最适水温、最佳水质、最合适溶氧的环境下生长,提升经济效益。(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