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

首页 > bwbd > 中新网四川

500亿元信贷!成都银行启动“润园惠企”金融行动
2025年02月21日 21:03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尧欣雨

  中新网四川新闻2月21日电  2月17日,中央召开民营企业座谈会,全面肯定了民营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和突出贡献,再次强调了党和国家对民营经济发展基本方针政策的坚定支持。

  2月21日,成都市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中心(成都市现代产业发展促进中心)迅速行动,联合成都银行共同举办“立园满园?共建共享”金融赋能园区高质量发展专场活动,共同探讨破解园区企业融资难题。

启动仪式现场。成都银行供图

  会上成都银行宣布正式启动“润园惠企”金融行动,力争到2025年底,为园区企业及人才提供超500亿元信贷资金支持,覆盖园区、企业及人才等市场主体超5000户。

  500亿“金融活水”待发“一园一主办行”精准服务

启动仪式现场。成都银行供图

  园区作为产业集聚的核心载体,是推动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战场,金融作为实体经济的血脉,在“输血造血”、激发产业活力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截至今年2月,我行已走访园区企业超2000户,举办金融政策宣讲30余场,为800户园区企业提供超40亿元资金支持,”成都银行相关负责人介绍“润园惠企”行动计划,成都银行将围绕“园区、企业和人才”三大主体,进一步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精准化的金融服务体系。

  据介绍,成都银行将围绕“3+22+N”产业园区体系,搭建“一园一主办行”工作机制,通过由主办行“一把手”行长牵头的专营服务小组,深入落实“进解优促”“进万企、解难题、优服务、促发展”常态长效机制,实现园区全覆盖,主动上门服务企业不少于1万户。

  “力争到2025年底,支持园区、企业及人才各类市场主体超5000户,投放信贷资金超500亿元,重点支持以工业为主导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该负责人表示。

  当天,天府软件园、天府国际生物城、中铁产业园、联东集团等产业园区相关负责人和50余家企业参与对话。

  “金融发力能有效助推园区产业提速发展,”联东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园区作为产业集聚的核心载体,需要金融全周期的支持,深化产业与金融的融合,不仅能够为园区企业注入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更有望全方位激活园区创新生态,培育出更多高成长、高科技的创新型企业,为成都构建全国领先的产业高地筑牢根基。

  创新产品“三箭齐发”,打通融资服务“最后一公里”

启动仪式现场。成都银行供图

  自2024年10月成都市正式启动“立园满园”行动以来,成都银行迅速响应,深入一线园区开展“进解优促”专项行动,深入研究园区企业融资堵点,推出“满园贷”“科企贷”“秒贴宝”三款金融产品,分别针对入园企业物业购置、科技企业线上信用贷款和银行承兑汇票快速贴现等三类细分场景提供推出创新金融产品,以“小切口”方式解决企业融资“大问题”。

  当天会上,中海信(成都)创新产业城、中国中铁轨道交通高科技产业园、成都电科星拓科技有限公司、道臣物流集团有限公司、成都千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等园区和企业,分别与成都银行签署金融合作协议。

  会后,中海信(成都)创新产业城相关负责人激动地表示:“此次与成都银行签署‘满园贷’合作协议,对我们园区的发展来说是一个重大契机,我们相信有了园区专项产品支持,能够吸引更多优质企业入驻,进一步提升园区的产业集聚效应。”

  成都永力为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作为唐源电气进军机器人板块业务而成立的控股子公司,主要产品涵盖机器人、DCS、MES及ERP管控系统。该公司财务负责人分享道:“我们尝试使用了‘秒贴宝’,线上就能轻松解决票据融资问题,这对我们小企业来说实在是太友好了。”去年底,为缓解春节前资金链紧张的压力,公司通过成都银行的“秒贴宝”对一批小行银票申请了在线贴现,快速获取了资金,保障了企业的正常运营。

  成都千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兴奋地表示:“有了金融支持,我们对未来发展更有信心了。”作为参与《哪吒2》视效制作的重要力量,千鸟文化参与了三场共10余分钟的视效制作,而如今《哪吒2》票房已突破125亿元。

  据了解,随着“润园惠企”行动的开启,成都银行还将汇聚行内外产业研究专家资源,围绕成都市16条重点产业链展开持续深入调研,精细化梳理重点产业链上下游关键环节,绘制详细产业图谱,完成不少于1万户中小微企业落链工作,实现金融支持“立园满园”行动有图可依、有数可查,强化研究成果运用,助力园区构建“圈链融合”金融服务新生态。(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