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2月25日电(吴平华 张忠秋 韩卫)近日,珙县开展“非遗宣讲进校园”系列活动,走出思政教育的新赛道。

画蜡,是蜡染工艺中最基本最根本的一步,花鸟鱼虫、礼乐射御,这一步是白布蜕变的关键,也是持刀者内心世界最直观的表达。
玉和苗族乡凤凰村的“蜡染思政课”上,传承人握住小小的手,一笔笔还原铜鼓纹的模样。“纹路要对得齐,心才能摆得正,苗家先祖翻过无数座大山都始终记得公平公正,你们做人做事也要这样。”笔锋流转间,传说变得具象化。画布前小小的手还不太握得稳刻刀,但眼神却越发坚毅。
隔壁的苗家小姑娘是个“老手”,正有模有样地临摹飞鸟纹,“阿爸常画这个,他说飞鸟每展开一次翅膀,都得逆着风往云上挣一挣。”她抹了把满是汗水的小脸,“等回家,我要让他看看我画的翅膀。”
白布从零开始,人生起步亦是如此。珙县此次活动的第一环,就是在全县各小学校组织开展“非遗匠心”蜡染实践课。非遗宣讲老师用刻刀把过去的故事讲给未来听,期许更多的白布变成可圈可点的艺术。
染色,画好的蜡片处理后放进蓝靛染缸,在蜡封的保护下,蓝白交相辉映。这种“不染”的情结,恰似“廉洁因子”。
“蜡染是苗族人民信仰如磐、勤俭自强、执着坚守、艰苦奋斗等精神文化的有形表达,由蜡染工艺做出的苗族服饰,更有‘穿在身上的无字史书’美誉。”教室里,学生们正聚精会神地观看《蜡染中的廉洁基因》,一部珙县本土创作,借喻蜡染讲述廉洁自律、性格养成的片子。观影之后,各抒己见,“蓝白对话”研讨拉开序幕,初二(3)班的影评达人大方开麦:“回形纹的每个弯道都在说——跌倒多少次不重要,能转回正路就行。”
“非遗传承是看得见的乡愁,更是立得住的价值观。中学阶段是孩子们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我们希望通过这种相对轻松的形式,尝试在社会实践中引导他们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此次活动的有关负责人介绍道。
去蜡,清水煮沸,蜂蜡从染好的布艺褪去,逐渐显现出图案,是蜡染定型的重要步骤。打破桎梏,共融共生,是蜡染传承的智慧,也是多民族地区发展的艺术。
珙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馆里,珙县第一高级中学的学生们正在开展研学活动,“以前只知道有蜡染服饰,没想到还能做成手提包、抱枕、鞋子,这个玩偶也很可爱!”面对琳琅满目的展品,孩子们兴趣盎然。汉族少年拿起了蜡染文创礼盒,苗族学生则在传习室里当起了“代课老师”,蜡染的形千变万化,蜡染的意却仍在流传。橱窗里挂着的石榴纹,烙印在布艺里,也生长在各民族一家亲的心意里。
作为苗族、彝族、汉族等29个民族共同生活的家园,珙县将此次活动作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契机。在罗渡苗族乡中心校,彝族学生与苗族伙伴合作完成“石榴花”蜡染作品;洛表民族中学的“青春品格解码”主题班会,让不同民族学生共同破译传统文化中的美德密码,让各族青少年在文化浸润中自觉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践行者。(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