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

首页 > bwbd > 中新网四川

泸州泸县万尾鱼苗入稻田
2025年07月04日 13:27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曹惠君

  中新网四川新闻7月4日电 (李杰)随着水稻生长进入孕穗期,稻田养鱼的投放鱼苗环节也悄然展开。近日,在泸县福集镇万宝村稻鱼综合种养基地,工作人员将一尾尾鳜鱼苗缓缓放入稻田中。当这些鱼苗进入稻田时,它们瞬间在田中四散开来,穿梭于错落有致的秧苗间,最终藏匿于绿油油的稻田里。

万尾鱼苗入稻田。泸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据介绍,鳜鱼又名桂花鱼、季花鱼、母猪壳等,因其体肥肉厚、肉质细嫩、少刺、营养丰富,深受人们的喜爱,且经济价值颇高。

  “我们这批鱼苗是从隆昌拉过来的,买了有接近4000斤,大约15000尾,都是半大鳜鱼苗,总共花了20多万元。”中佳禾(泸县)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员沈新贵介绍。

  去年12月,中佳禾(泸县)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福集镇万宝村租用了500余亩稻田,发展“稻鱼共生”养殖模式。

  稻鱼综合种养是一种“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的生态循环农业模式。鱼类在稻田中活动可有效松土、除虫、增氧,减少农药化肥使用,提升稻米品质,同时,鱼类养殖可为农户带来额外收益,实现土地效益最大化。

  据沈新贵介绍,这是基地今年投放的第二批鱼苗,这些鱼苗部分放入了稻田,部分放入水库之中。

  “我们采用生态喂养的模式,提前在稻田里放了一些小鱼,供鳜鱼吃,预计这批鳜鱼在10月就可以销往市场,到时候能卖60多元一斤。”沈新贵介绍,待这批鳜鱼捕捞完后,会再投放一些鳜鱼苗以及“四大家鱼”鱼苗。

  为了提升种养效率,基地科学实施田间工程,完善田埂加固、鱼沟鱼凼开挖等基础设施,同时强化日常管理,从鱼苗投放全过程把控到水质监测调节,再到病虫害综合防治,逐步探索出一套精细化管理体系。

  “稻鱼基地的建成可以为村集体带来每年2万余元的管理收入,同时为流转土地的农户带来稳定租金收入,也为周边老百姓提供了200余个就业机会,实现了‘稻鱼+’的双赢局面。”福集镇万宝村党总支书记余明海表示。未来,福集镇将更进一步探索可复制、粘贴的全套稻鱼养殖模式,走出一条生态与效益并重的现代农业发展新路径。(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