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

首页 > bwbd > 中新网四川

夏秋之交蜂蜇伤频发 成妇儿医生提醒:出现这个症状立即就医
2025年08月22日 13:42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尧欣雨

  中新网四川新闻8月22日电 (许珂 王欢)夏末时分,植被生长茂盛,蜜蜂、马蜂等蜂类生长迅速、活动频繁,蜂蜇伤发生率亦随之升高。进入8月,成妇儿急诊科连收7例被蜂类蜇伤的患者,其中还有儿童伤者需要住院治疗。医生提醒:蜂蜇伤的伤害程度与蜂的种类有关,蜇伤后可能造成严重的全身过敏反应,需及时就医。

  天台上晒衣服

  两家四人同时被蜇伤

  8月初的一天上午,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急诊科一下子接诊了外院转来的四名伤者,其中包括两名大人和两名儿童,他们都是同一起蜂蜇伤事件的受害者。

  其中,3岁半的男童晨晨(化名)伤得最重,腹部有7处蜇伤,右臂上还有1处蜇伤,并且到院时已经发起了低烧。

  晨晨奶奶也是伤者之一,据她说,早上自己去天台晾衣服时,晨晨和邻居家的小朋友也上来玩,可能是抖衣服时惊扰到了蜂,很快引来大片蜂群攻击,连邻居小朋友的妈妈过来查看时也不幸“中招”,四人都被蜇伤。

  随后,急诊医生为他们冲洗伤口,其余三人在留观几小时后未见全身过敏反应便离院了,但晨晨因为伤情相对严重,转入儿童风湿免疫科住院治疗。

  截至8月15日,成妇儿急诊科又收治了2起蜂蜇伤,有3个小朋友不幸“中招”,所幸都无大碍。

  成妇儿急诊医生提醒,秋季是蜂蜇伤高发的季节,因为此时蜂类发育、繁殖、筑巢的速度较以往加快,它们对人类的惊扰异常敏感。数据显示,马蜂蜇伤发病高峰出现在8月至10月。

  科普时间:

  蜂蜇伤后出现这个症状立即就医

  我国常见的蜇人蜂是蜜蜂和胡蜂(马蜂、黄蜂)。蜜蜂蜇伤的危害相对较低,一般不会造成全身多脏器功能损害,以局部治疗为主。而胡蜂不同,它蜇伤的危害性更大,尾针刺破人的皮肤后释放毒液,可通过过敏反应及直接毒性作用致病,而且过敏反应与剂量无关。

  局部反应:

  蜇伤部位在几分钟内出现发红和疼痛、肿胀区域,并在几小时内消退,有时肿胀持续1-2日。

  全身性过敏反应(危险!高度警惕)

  皮肤症状:如全身性荨麻疹、潮红和血管性水肿。

  呼吸系统症状:包括咽部和会厌水肿导致的声音嘶哑或上气道梗阻,以及支气管收缩导致的呼吸急促和哮鸣。

  心血管症状:可表现为头晕目眩、低血压、休克和循环衰竭

  其他不常见表现

  横纹肌溶解症、血管内溶血、肾功能及电解质异常、酸碱失衡、头晕、头痛、一过性晕厥、凝血功能异常、腹胀、恶心、呕吐、消化道出血、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

  蜂蜇伤后如何处理呢?

  记住拔、洗、敷这三个步骤

  拔:

  对蜇刺仍遗留在皮肤者,可拔除或胶布粘贴拔除以及拔罐取毒针,不能挤压。

  洗:

  蜜蜂蜂毒为酸性,局部处理需用碱性液体(小苏打、肥皂水),而胡蜂的毒液呈碱性,局部处理需用酸性液体(稀释食醋(白醋与水1:1)或0.1%稀盐酸),若无法确定蜂种,可局部清水或生理盐水进行冲洗。

  敷:

  清洗后应立即进行冷敷处理,手脚肿胀明显者可抬高患肢。

  药物:

  如有必要,可外用皮质类固醇(如1%氢化可的松乳膏)减轻炎症;瘙痒明显者可口服抗组胺药(如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缓解瘙痒;疼痛明显者可口服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控制疼痛。

  特别提醒:

  如果蜂蜇伤后出现快速扩展的皮疹或荨麻疹,以及声音嘶哑或喘鸣、面部/口唇肿胀、呼吸困难、无尿少尿或酱油色尿等任一症状时,应立即就近送医。

  医生提醒:

  外出注意防范,户外活动应穿着浅色光滑面料的衣物;发现蜂类时不要奔跑、鞭打或扑打,保持静止,最好等到蜂类飞走后再离开;如果被蜂蜇伤,出现不适需及时前往医院就医。(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