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8月27日电(吴平华 侯佩茹)人才是第一资源,如何推动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深度融合?近年来,简阳经开区以产聚才、以才促创、以创增产,用更开放的姿态、更精准的政策、更优质的平台,加快打造成渝制造新基地,让每一位奋斗者写下属于自己的精彩。

在四川国光农化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95后研发员牛丽华正和同事进行制剂新产品检测。3年来,作为一名跨专业研究生,牛丽华通过“师带徒”机制和系统培训快速成长,从行业新人一步步成为核心研发人员,并参与了“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我们公司非常重视员工个人能力的提升,会定期为我们组织内部培训和外部培训。就在前几天,我还去参加了第24届山东信息交流会。正是通过这些培训和交流活动,我逐步构建起了更完善的知识体系,这对我开展制剂研发工作起到了非常大的帮助。”四川国光农化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研发部制剂研发员牛丽华介绍。

牛丽华的成长,是企业“产才融合”的生动缩影。在国光农化,人才犹如种子落入沃土,产生了超60%的创新案例,持续推动公司业务突破。而这种“融合”效应,正成为园区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普遍生态。在五冶集团(成都)钢构科技有限公司省级先进级智能工厂,焊接技术负责人刘建立正与团队展开讨论,为优化焊接工艺寻求解决方案。
此前,在公司引领和专家团队反复试验助力下,他们成功攻克了超大型桥梁罕见的100毫米厚板焊接等技术难题。“目前,公司正积极推动绿色焊接技术落地应用,同时大力开展焊接人才培育工作。就在今年,我们还成功举办了2025年‘钢构杯’技能大赛。更让我们技术人员振奋的是,公司建立的‘产学研用’一体化机制,能让我们研发的专利快速转化为行业标准,这正是我们技术人追求的终极目标。”五冶集团(成都)钢构科技有限公司焊接负责人刘建立表示。
从现代农业到装备制造,园区人才成长与企业创新相辅相成。这背后,离不开政府、企业、高校的同频发力。园区依托简阳出台的《推动科技创新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若干政策措施》《产业人才领军行动实施细则》,为企业引才育才提供政策支撑;与西安交大合作建设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中心,集成果展示、技术交易、企业孵化于一体,成为人才创新的“加油站”,共同构筑了吸引和留住人才的强磁场。完善的配套服务和人才政策,也让更多年轻人在简阳找到了归属感。
“在我看来,简阳最核心的特质可以用‘安逸’两个字来概括。这种‘安逸’,一方面体现在舒适的生活氛围里,另一方面则源于这里对人才的重视与尊重。正是这份生活上的舒心和发展上的归属感,让我真心想留在这里,扎根下来,从事一份有意义的工作,继续在研发领域深耕,实现个人与城市的共同发展。”四川国光农化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研发部制剂研发员牛丽华说。
留下来,更要干出一番事业,许多年轻人正怀着远大抱负扎根于此。五冶集团(成都)钢构科技有限公司技术员翟帅说:“我希望未来可以在钢结构板块领域继续深耕,不断在专业技术能力以及管理方面提升自我,成为精通理论技术又精通现场施工的复合型人才,为钢结构制造行业贡献力量。”今年以来,园区通过“订单式”培养,为智能装备制造、绿色食品等领域输送50名技能人才;18名外籍专家的加入,更让园区人才队伍国际化氛围日益浓厚。企业也在持续完善各项保障措施,让人才安心、乐业。
“为充分发挥人才价值,公司从多方面制定并落实举措。比如,为员工搭建良好的职业发展平台,建立在行业内具有竞争力的薪酬福利体系;同时,扎实推进人才培训培养工作,通过系统化赋能帮助员工提升专业能力与综合素养。此外,公司还在持续完善园区生活保障措施,不断优化员工宿舍居住环境、食堂餐饮服务以及健身娱乐配套设施,全方位为员工营造安心工作、舒心生活的良好条件。”五冶集团(成都)钢构科技有限公司人力资源负责人毛志强介绍。
在“三链融合”推动下,2024年简阳市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2家、创新型中小企业19家。空分集团建成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集聚188名科技人才,凭借技术与人才优势成为行业标杆;27家企业与38所高校签订产学研协议,共建42个研发机构及1个原料药中试平台,吸引1471名人才参与技术攻关与成果转化。
让人才和创新成为园区最核心的竞争力。下一步,简阳经开区将继续围绕主导产业,深化“产才融合”,计划每年定向引进重点产业链人才50人以上,新增成都市级以上创新平台3个以上,把园区不仅打造成企业发展的摇篮,更是人才成长和实现价值的舞台,为“奋进全国百强千亿县、建设成都市域副中心”提供有力支撑。(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