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

首页 > bwbd > 中新网四川

2025成都市产业园区人才洽谈对接会绿色食品专场活动成功举行
2025年09月12日 21:23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尧欣雨

  中新网四川新闻9月12日电 (汤雁)12日,“立园满园·聚才强企”2025成都市产业园区人才洽谈对接会绿色食品专场活动,在成都市新津区天府创智湾健康食品科技创新中心成功举行。成都市级相关部门、11个绿色食品精深加工产业链承载地区(市)县、13所高校、40余家重点企业代表等600余人参加活动。成都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市委人才办主任邓涛推介成都市人才发展价值生态,新津区委书记、区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熊艳致欢迎词。

活动现场。刘杰摄

  紧缺目录+高薪榜单

  协同引才诚意“满满”

  当前,成都正深入推动“优化提质、特色立园,赋能增效、企业满园”行动,构建“3+22+N”园区体系,吸引各类人才向产业园区集聚。活动现场,发布了《2025成都市绿色食品产业链急需紧缺人才目录》,围绕食品研发、生产制造、检验检测及流通,释放出食品研发总工程师、食品溯源总监、绿色食品营销总监等众多人才需求。

  同步还发布了《绿色食品产业人才需求清单》,中粮、希望食品、通威水产等来自11个区(市)县的45家重点用人单位,发布145个招聘岗位,意向招聘1200余人,最高年薪达50万元,展现出强大的引才向心力,彰显了产业的蓬勃活力和对人才的巨大渴求。

  院士领衔+名校共建

  近年来,成都市将科技成果转化作为科技创新“一号工程”,大力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打通成果转化堵点。

  活动现场,正式启动建设新津区绿色食品产业研究院。研究院由成都市及新津区携手院士团队,联合浙江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南昌大学等多所顶尖高校及科研机构共建,旨在打通“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通道,为绿色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创新动力。据悉,研究院将聚焦绿色食品精深加工、药食同源产品开发、食品物理保鲜技术、智能装备制造等关键领域,开展联合技术攻关和协同创新,推动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和产业化应用。此次工作创新也是成都市以科技创新和校地企协同驱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缩影。

  产才协同+服务联盟

  人才生态加速“出圈”

  近年来,成都市绿色食品产业蓬勃发展,产业生态日趋完善。作为本次活动的举办地新津,绿色食品底蕴深厚、产业坚实,已聚集希望、中粮、华润怡宝等绿色食品企业100余家,形成集“研发、种养、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条,预计今年产值将突破200亿元,展现出蓬勃的发展态势。

  活动现场,成都市绿色食品产业链人才服务联盟宣布成立,联盟将通过共赴高校引才、校企联合育才、产教融合攻坚等10项具体行动,力争每年为产业输送各类专业人才20000名以上,打造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枢纽平台,为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同时,四川成都新津经开区人才服务站正式授牌,聚焦政务服务、金融服务、人才服务进园区工作部署,将政策支持、就业对接、创业孵化、生活保障融于一体,建设产业园区人才服务站,让人才“足不出园区,办成所有事”,实现人才链与产业链“无缝衔接”。

活动现场。刘杰摄

  订单飘红+双选火爆

  产才融合“共兴共荣”

  活动现场,中粮生化、沈师傅食品、成都伊藤洋华堂、中石油四川分公司等企业分别就原料采购、产品销售、品牌推广进行充分沟通洽谈,供需双方代表进行现场签约,采购总金额超2.5亿元。双选会更是人头攒动,气氛热烈,400余名求职者与企业面对面洽谈,同时还开设了线上直播带岗,吸引1.6万人次参与。这不仅充分展示了本次活动对产业发展的有力助推,更生动诠释了人才集聚、产业升级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同频共振与共兴共荣,标志着成都绿色食品产业正迈向更高质量发展崭新阶段。

  会后,邓涛带队调研了成都新津健康食品产业园、中国农业大学四川现代农业产业研究院等,深入了解产业园区、科研平台发展情况和人才需求情况。

  当前,成都市紧密围绕城市战略和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人才支持政策从“拼政策给优惠”向“搭平台给机会”,再向“优平台营生态”迭代升级,加快建设国家吸引集聚人才平台。未来,成都市将围绕绿色食品产业人才发展需求,全方位优化人才发展生态和产业创新环境,全力打造绿色食品产业新高地。(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