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10月2日电 (唐倩)10月2日,《烟火人间3000年——地质视角解读宜居成都的前世今生》讲座在成都自然博物馆负一楼学术报告厅开讲。

讲座邀请到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西南地质科技创新中心)高级工程师,西南地质科技馆馆长刘洪博士作为讲师。这也标志着由自然馆与上海交通大学、中电科十所联合推出的“小小博物馆之友×未来生态工程师”系列科普活动正式拉开了为期四个月的科普盛宴。
未来4个月,“科创育苗计划”将通过十期主题课程与实验室实践,为7至12岁青少年搭建起连接课堂与科技前沿的桥梁,标志着成都科技创新教育迈入校企馆深度协同的新阶段。
“科创育苗计划”突破传统科普“知识陈列”模式,首次将中电科十所的卫星遥感、无线电监测等国家级科研项目转化为青少年可参与的实践课程。其首堂课程《电波中的云端对话:解码飞机无线电通信的挑战与规则》将以情景化教学形式,带领青少年探索无线电通信的奥秘;10月至12月期间,《大地的轮回诗篇:探秘地球上的岩石循环之旅》《失落的双胞胎:从火星荒凉之谜看地球的进化奇迹》《涅槃重生:地球五次大灭绝启示录》等课程,将通过“探究式学习+技术实践”的方式,引导青少年从自然现象出发,思考科技与生态、社会的深层关联。最后一期,学员们还将赴上海交通大学四川研究院实地参观,感受科技魅力。
“我们不仅要让孩子看到恐龙化石,更要让他们理解古生物复原技术如何揭示生物灭绝与生态保护的关联。”自然馆相关负责人表示,活动通过STS(科学--技术--社会)联结设计,将大熊猫栖息地AI预测、三江源生态变迁等真实科研案例融入课程,引导青少年从“被动接收”转向“问题求解”。
“我们希望参与活动的青少年能够通过‘做中学’方式,亲历科研全过程。活动结束后,优秀学员作品还将入选我馆的‘一平米博物馆’,并获得三方认证的‘未来生态工程师’证书。”成都自然博物馆相关负责人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活动特别设计人才衔接机制,表现突出的学员可受邀参观交大校史馆、重点实验室,为后续参与“科创育苗计划”高端研修奠定基础。
“科创育苗计划”不仅通过创新性的资源整合模式,构建起了“科普启蒙--实践赋能--人才孵化”三级跳培育体系,还为馆企校合作、产学研协同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科普实践样板。
成都自然博物馆提供展厅空间与科普知识支持,上海交通大学构建课程体系并输送专家资源,中电科十所转化前沿技术为教学模块,形成“博物馆场景+高校智库+科研机构”的铁三角。
未来,成都自然博物馆将以“科创育苗计划”为起点,持续优化科普课程体系,完善协同合作模式,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青少年科技教育示范样板。(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