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10月31日电 (苏勤)在射洪市瞿河镇鲜家沟村,年近70岁的村民鲜时均望着前锋渠干渠和支渠的潺潺清流笑着合不拢嘴。“这水,是我们全村的,大家都有份,和家里的包产地一样。”
因为无水灌溉、粮食产量低,鲜家沟村一度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前锋渠改造项目实施后,缺水村有了源头活水,农民生产生活迎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在村民们的意识里正在掀起另一场变化,那就是:农民享有用水的权益,但是有限的水资源却不能够无限无偿使用,另外,将确权给村里的水节约下来,可以变现卖钱增加集体收益,还可以帮助到更多需要用水的地方。
从内而外的意识变革,源于射洪正在推行的水权水价改革试点。2024年,前锋渠灌区被纳入全省第三批水权水价改革试点。根据《四川省水利厅〈关于印发全面深化水权水价改革实施方案(试行)〉的通知》精神,到2025年,水权水价改革工作要基本成型,为2029年全省水权水价改革总体完成提供可复制借鉴的“射洪实践样板”。
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射洪市始终坚持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对标全省水权水价改革试点目标任务清单,推进明晰初始水权和水资源分配,积极探索水权水价改革有效举措,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全力推进水权水价改革试点工作,为水权与水价改革在前锋渠灌区落地及全省水权水价改革总体完成奠定坚实基础。
高位系统谋划,明晰水权“责任田”
改革的关键,是破除“水是天上来的,可以随意用”的传统观念,建立起“水是稀缺资源,用需有度”的现代水权意识。这一点,需要凝结起所有人的共识。
射洪从顶层设计的“高位”与“系统”破题,将水权水价改革定位为一项全局性、系统性工程,完成编制《前锋渠灌区水权水价改革试点工作方案》并审查批复,成立由市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的改革领导小组,统筹水利、农业、发改、财政等多个部门,形成了“全市一盘棋”的工作格局,有效打破了部门壁垒,整合了政策资源,为改革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今年8月,射洪市水利局向金华镇西山坪村颁发了水权证。全村田土共计3000余亩,水权证上确定的水权为144.5万立方米。村负责人说:“结合以往的经验,满足灌溉没有问题,如果科学灌溉全村还会有节余。”
掌握用水需求,保证用水户权益,是开展试点工作的基础性工程。
射洪市水利局组织深入灌区田间地头,走访用水企业和村镇,全面摸清家底,精准掌握各镇农业灌溉面积、需求水量测算、工业企业用水现状、需水总量,在科学分析和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印发了《前锋渠灌区水权水价改革初始水权分配方案》,并对初始水权按灌区农业用水、工业企业用水、生活用水进行分配和确权,制发水权证。
数字科技赋能,推动计量“精准化”
在前锋渠猫儿坝节制闸前,工作人员仅需轻点手机,支渠闸门便会缓缓开启,渠水精准计量后流向种植基地。这得益于射洪市节水改造项目中建成的数字孪生系统。
2022年,前锋渠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完成竣工验收、竣工结算审计,工程共整治干渠14.808公里,整治支渠8条总长30.905公里,新建水位流量监测系统36处、放水计量设施49处。
在人民渠建管中心数字电子显示屏上,灌区降雨时空分布、渠道水情、灌排建筑物工情等9大类数据清晰呈现。工作人员通过轻点鼠标,依据各类数据就能一键精准放水。自建立信息化管控平台后,前锋渠灌区十条支渠实现全覆盖,每5分钟就能对区域的水位、流量、流速进行检测统计,不仅提升了防汛期间的运行管理效率,还大幅提高了配水方案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当前,前锋渠灌区共布设水位流量监测站33处、墒情站2处、视频监控点34个、闸门远地控制37处,配备无人机巡查系统一套,形成了“无人机—遥感—传感器—水文站—工程设施”五位一体的监测网络,农田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7,节约水量约400万立方米。
创新交易机制,激活节水“内生力”
水权可转让,节水即创收。在前锋渠灌区,各镇村全覆盖的水权水价改革政策宣传已经让这样的理念深入人心,并成为大家的自觉行动。
怎样才能让老百姓在改革中沉浸式参与?射洪的做法是,在精准补贴与出台节水奖励政策的同时,还要让大家看得见“红利”!
建立水权交易制度,允许用水户在保障基本灌溉和用水需求的前提下,将自身节约下来的水权额度,通过专门的水权交易平台进行水权交易。
这一机制,使得水权从静态的“定额”变成了可以带来经济收益的“资产”,极大地激励了用水户主动参与改革并采取有效节水措施。
让每一滴水都有自己的“身份证”,让每一次用水都能被“精准度量”,让每一份节约都能被“市场定价”,射洪的“一江春水”正在水权水价改革中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下一步,射洪将以水权水价改革为“动力源”,坚持强化改革运用,优化水资源配置,提升水资源节约集约安全利用水平,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夯基赋能。(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