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11月10日电 (刘小莉)“6年前,巴基斯坦农户种辣椒‘靠天收’,一英亩地赚不到300美元;如今,用中国技术种出的辣椒,一英亩地能赚900美元,还能装船运往中国。”在近日举办的中国—中亚科技减贫合作交流培训会上,郫都区企业四川省丽通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四川丽通)的副总经理段洪军如是说道。
巴基斯坦的农田里,曾长期存在着一个矛盾的景象:作为南亚农业大国,该国70%人口依赖农业为生,辣椒种植面积在全世界排第四,却因品种退化、技术粗放,单产不足中国的五分之一;加工率不足10%,多数辣椒只能以初级原料低价售卖;更因缺乏符合国际标准的种植加工规范,无法进入全球最大辣椒消费市场——中国。“种不好、卖不出、价不高”成了农户摆脱贫困的三道死结。
而此时的中国,不仅打赢了脱贫攻坚战,“产业减贫”“科技减贫”的经验也已十分成熟。四川丽通作为深耕辣椒领域20余年的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手握成熟的种质资源库、标准化种植技术与覆盖全国的销售渠道。“当时我们在中巴双方政府的推动下赴巴调研,一眼就看到了辣椒产业的潜力——中国有技术、有市场,巴基斯坦有土地、有劳动力,双方合作既能破解巴方的贫困难题,也能填补中国辣椒市场的供给缺口。”段洪军回忆道,正是这场“双向需求”的碰撞,让四川丽通决心以辣椒为突破口,开启中巴农业合作减贫的探索。
从2021年起,四川丽通主动扛起桥梁角色,一边配合中国海关总署、农业农村部梳理进口标准细则,一边对接巴基斯坦粮食安全与研究部沟通种植加工规范,历时两年、数十轮跨国磋商,终于在2023年推动《中巴辣椒贸易协定》正式签署,从种植品种、田间管理到加工流程、检验检疫,为“巴辣输华”划定了全流程标准,也为后续合作按下了“加速键”。
在四川丽通看来,科技减贫不是简单的技术输出,而是要针对当地痛点,提供“从种质到加工”的全链条解决方案。为了找到适配巴基斯坦气候的辣椒品种,2019年,四川丽通联合国内高校和科研院所组建专家团队,带着近百个中国优质辣椒品种赴巴,在4个气候区开展适应性试验。
经过3年多的反复测试,终于筛选出PJ62、PJ61等5个高产抗病品种。“这些品种的单产能达到2吨/英亩,比当地传统品种增产500%,相当于给农户的土地装上了‘增产引擎’。”段洪军介绍,为了让农户掌握种植技术,团队还编制了双语版《巴基斯坦辣椒标准化种植手册》,集成精准滴灌、测土配方施肥、绿色防控三大核心技术——精准滴灌能节水40%,测土配方施肥可减少化肥使用30%,绿色防控则能有效控制农药残留,确保辣椒符合中国进口标准。
2021至2023年,公司在巴基斯坦注册的全资子公司LTEC投资1500万美元,建成2座现代化辣椒初级加工厂,日加工能力超过100吨,配备的热风循环烘干设备、色选机等均为中国先进设备,确保加工后的干辣椒符合中国国家标准。在卡拉奇港附近,1.2万平方米的仓储物流中心与中国远洋海运集团合作,打通了“加工厂—港口—中国口岸”的快速通道,实现72小时通关。
为了让农户能稳定分享贸易红利,四川丽通创新推出“中国企业+当地企业+农户”的订单模式。在巴基斯坦,LTEC与当地农业龙头企业合作,再与农户签订“保底价收购”订单——农户按标准化技术种植,LTEC免费提供种苗和技术指导。“这种模式给农户吃了‘定心丸’,不用担心种出来卖不掉,也不用担心被压价。”段洪军解释说。截至2025年10月,项目已累计推广辣椒种植5万英亩,覆盖巴基斯坦旁遮普省、信德省1.5万户农户,输华干辣椒超过万吨,为巴基斯坦创造外汇5000万美元。
在巴基斯坦辣椒主产区,20余家农资供应商、10余家农机服务公司、10余家运输公司应运而生,间接创造近万个就业岗位,推动区域人均GDP增长5%。“过去我们只能卖新鲜辣椒,现在有了加工厂,能卖干辣椒、辣椒粉,甚至辣椒酱,产品附加值翻了好几倍。”当地农业龙头企业负责人说,四川丽通带来的不仅是技术和市场,更是一条从“种植”到“加工”再到“贸易”的完整产业链。
“减贫不是一锤子买卖,要让项目持续发挥作用,必须培养本地人才,打造‘带不走的减贫团队’。”这是四川丽通在项目推进过程中始终坚持的理念。在LTEC的200名员工中,180名为巴基斯坦籍技术员工,其中80%以上拥有农业相关专业研究生或博士学历,10%有在中国农业类大学留学经验。公司还与巴基斯坦农业大学等高校合作,共同培养既懂农业知识、又会汉语,还具备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如今,四川丽通的减贫模式已开始向更多国家复制。2023年启动的乌兹别克斯坦项目,已推广辣椒种植2000公顷,带动2000户农户增收;2024年启动的乌干达项目,通过调整适配品种、优化种植技术,预计2025年实现辣椒输华。“我们从巴基斯坦项目中选拔了10名优秀的技术和管理人才,派往这些国家指导项目落地,实现‘以巴带外’的协同效应。”段洪军说,乌干达项目已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为“国际农业减贫项目”,这意味着“科技+贸易”的减贫路径,正在为更多发展中国家提供借鉴。
“减贫没有标准答案,但只要找准当地需求,用科技破解痛点,用贸易连接市场,就能让特色产业成为脱贫的‘金钥匙’。”段洪军表示,未来,四川丽通还将继续深耕“一带一路”科技减贫专项合作计划,在更多国家打造“小而美”农业项目,让项目所在国农户享受到发展的红利。(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