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cdxw > 四川在线

资源普查摸家底 成都水文化遗产资源超1500处
2021年12月28日 09:54 来源:四川在线 编辑:曹惠君
分享到:

  四川在线记者 张红霞

  12月27日,四川在线记者从成都市水务局获悉:今年6月,成都市开展水文化遗产资源普查及相关工作,由四川省地矿局物探队作为技术支撑,组建专业队伍,历时半年完成了对全市23个区(市)县14335平方千米的普查工作。截至目前,共查明水文化遗产资源1507处,其中物质类水文化遗产资源1165处,非物质类水文化遗产资源342处。

红桥村护岸遗址

  普查活动邀请了谭继和、谭徐明、王凯、朱小南、王晓沛等全国知名水文化专家全程参与指导。

  据了解,本次水文化遗产资源普查分为2个主类、7个亚类、21个基本类型。普查组对1507处水文化遗产资源进行了分级评级,共评出Ⅰ级资源50处,Ⅱ级资源86处,Ⅲ级资源184处,Ⅳ级资源439处,Ⅴ级资源546处。普查总结提炼形成了集“标准体系、数据管理、成果报告、保护利用、工作示范、宣传推广”于一体的成果体系,包含文字50余万字,图片5000余条。普查评价是:资源数量大,品位高,特色突出。

东灌工程建设事件

  按照各区(市)县分区域进行普查成果与特色分析,各地资源特征明显,时空分布上呈现出西多东少的分布特点。除了最为人熟知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此次普查还挖掘和完善出新的以往并不为人了解的资源。

  据普查组负责人介绍,普查工作成果丰硕,期间发现了许多有意义的资源。如“四渎之首”江渎庙遗址,与杭州良渚水利遗址同为史前最早水利遗址的红桥村护岸遗址,中国最早的四座水电站之一贯子山(玉虹桥)水电站,全国唯一的水事衙门三县衙门饱含地方故事的东部新区海螺古桥群等,每一处都体现出成都深厚的治水传统,讲述着属于成都的水文化故事。

官家花园

  围绕资源特点,在前三级资源基础上,重点筛选出江渎庙、浣花游江、文脉堰等20处具备利用潜力的特色资源深入研究,因地制宜地提出具体利用建议。同时建立智慧水务平台水文化板块,智慧化展示海量水文化遗产资源数据。

  目前,成都市正在向省上申报《成都市水文化遗产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地方标准。开展水文化遗产资源普查,摸清了成都市水文化遗产资源家底,掌握成都市水文化遗产的总量、规模丰度、品级品质等,还用全新的资源观和价值观重新认识与评价水文化遗产,对于保护管理遗产资源,全面加强科学开发保护利用具有积极意义。

江渎神铜像

  普查工作的圆满完成,进一步丰富了天府文化中的水文化底蕴和独特内涵,为全市水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提供夯实基础。为加快建设成都水文化建设,打造成都特色水文化名片,建设世界文化名城提供了强大支撑,为全省乃至全国水文化遗产资源普查工作塑造成都样本,贡献成都力量。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