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cdxw > 四川日报

成都:三个“走深走实” 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
2023年08月10日 09:32 来源:四川日报 编辑:曹惠君

  ●围绕汽车、电子信息、轨道交通、通航产业、生物医药、软件产业、新能源、工业互联网等方面,深化联动互动和对接交流,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走深走实

  ●成都将发展壮大电子信息、装备制造2个万亿级产业和生物医药、轨道交通、航空航天、绿色低碳等10个以上千亿级产业,打响“成都智造”品牌

  ●成都将以举办大运会为契机,推动世界赛事名城建设,力争今年实现体育产业增速同比超15%

  8月3日,成都迎来好消息:最新公布的2023年《财富》世界500强榜单中,成都新增一家本土世界500强企业,总数达到4家。

  在大企业“顶天立地”的同时,中小企业也呈现“铺天盖地”之势。今年上半年,成都经营主体活力持续释放,新登记经营主体33.5万户。

  它们,是这座“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高质量发展路上的动力之一。今年以来,成都在抓好大运会冲刺阶段筹备工作的同时,全力以赴拼经济、搞建设,全市经济呈现恢复向好、稳中有进、量质齐升的良好态势:上半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7万亿元,同比增长5.8%。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走深走实

  成都街头,成都大运会官方特许商品零售店里,热情的消费者挑选着萌态可掬的“蓉宝”;重庆涪陵,“蓉宝”盲盒特许生产商凯高玩具工厂的工人们连日来加班加点,赶制一批又一批盲盒——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的两座极核城市,以这样的方式链接互动。

  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提升四川在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中战略位势的重大机遇,成都是这个重大机遇的最大分享者之一。“我们将坚持‘川渝一盘棋’,自觉担当极核城市责任,持续强化‘四大功能’,助力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走深走实。”成都市委相关负责人说。

  增长极和动力源,要依靠产业做支撑。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以来,两地在协同打造产业集群这条路上互动良多。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例,成渝地区电子信息先进制造集群已成为工信部批复建设的全国首个跨省域共建先进制造业集群,产业规模突破2万亿元。

  “下一步,我们将对标对表国家战略要求,聚焦战略使命,积极对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资源,围绕汽车、电子信息、轨道交通、通航产业、生物医药、软件产业、新能源、工业互联网等方面,深化联动互动和对接交流,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走深走实。”成都市经济和信息化局相关负责人说。

  目前,成渝中线高铁建设如火如荼。为保障项目城区段开工,成都新增投入超16亿元对城区段10.4公里采取轨道下地方式进行建设,为成渝中线高铁建设提速。在成德S11线、成眉S5线、成资S3线基础上,成都还将开工建设都市圈环线铁路,加速打造轨道上的都市圈。

  推动高质量发展走深走实

  8月6日,成都文澜智谷中试产业示范基地内,文澜智谷4号中试空间及配套基础设施项目正加快建设。“基地投运后,来自高校和企业的中试需求量增长迅速,我们也一直在加快拓展基地的中试空间。”成都文澜智谷中试产业示范基地首席技术官叶锐介绍,基地主要聚焦新材料及碳中和赛道,提供覆盖科技研发、成果转化、生产经营的中试产业全链条服务,目前已完成石碧院士、王琪院士等专家团队10余项科技成果转化,孵化8家科技型企业。

  中试平台的建设,成为成都推进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一招。

  前不久,为“缝合”科技、经济“两张皮”,成都出台28条政策。围绕产业建圈强链,聚焦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绿色低碳、大健康等产业生态圈,成都支持链主企业等建设一批面向社会开放的概念验证、中试熟化、小批量试生产等中试平台,按中试平台设备购置费用的30%给予最高3000万元支持。

  推动高质量发展走深走实,成都除了向科技创新要动力外,还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强生态环境治理等方面同步发力。

  不久前公布的《中共成都市委关于坚持科技创新引领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决定》提出,成都将发展壮大电子信息、装备制造2个万亿级产业和生物医药、轨道交通、航空航天、绿色低碳等10个以上千亿级产业,培育建设国家级、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深入推进质量强市建设,打响“成都智造”品牌。

  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成都将实施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加快打造“一带十五园百片”天府粮仓成都片区;优化调整空间、产业、能源、交通四大结构,深入实施“五绿润城”行动,擦亮“雪山下的公园城市”品牌。

  推动大运营城惠民走深走实

  8月8日,为期12天的成都大运会落下帷幕,但大运会给这座城市带来的影响,将是深刻和长远的。

  如何推动大运营城惠民走深走实?成都市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充分发挥大运会举办对产业发展、旅游促进、消费提振、文化交流等方面的积极影响,巩固拓展“两场两港”国际门户枢纽功能,加快建设“三城三都”,在更高层次谋划高水平开放发展。

  成都大运会的举办,加速了成都建设世界赛事名城的步伐。成都市体育局副局长陈志介绍,成都将以举办大运会为契机,推动世界赛事名城建设,力争今年实现体育产业增速同比超15%。目前,成都还在全力筹备2024年汤尤杯、2025世运会,并积极对接国际体育组织和全国单项体育协会,争取引进更多赛事。

  从申办到筹办,大运会刷新了成都的“运动”数据:2022年,成都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突破2.4平方米,增幅居全国之首。这一数字,还将不断提升。陈志介绍,成都将大力推进“家门口”运动设施建设,力争到2025年末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2.6平方米以上。

  如何做好大型体育场馆赛后利用?成都市体育局副局长盛钢介绍,大运会闭幕后,成都将充分发挥大运会场馆在全民健身中的重要作用,按照能赛尽赛、应开尽开原则,持续更新发布大运会场馆惠民开放清单,免费发放体育惠民运动券,积极举办传统体育项目和新兴时尚体育项目相结合的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引导广大市民群众走进大运会场馆,共享大运会成果。(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蒋君芳)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