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cdxw > 中新网四川

成都将启动产业“春苗秋树”培育行动助力企业上市提速
2024年01月18日 11:31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曹惠君

  中新网四川新闻1月18日电(张钰宸)截至2023年12月末,成都市共有A股上市企业117家,总市值12753.17亿元。A股上市企业中,制造业企业74家,总市值7680.36亿元,信息产业企业15家,总市值858.21亿元,制造业及信息产业企业数量和市值在我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均排名第5位。15+2条重点产业链企业72家,市值8136.07亿元。2023年1-12月,成都市共新增境内外上市企业7家,其中制造业企业3家,信息产业企业3家。

  近日,由成都市经信局市新经济委主办的“新产业 新模式 新动能—提振信心在行动多措并举助力企业上市提速”活动举办。活动上,成都宣布启动产业“春苗秋树”培育行动,助力企业上市提速。

  政金产品+产业基金+融资担保+上市培育

  金融“活水”不断流向重点产业链

  2023年11月,A股三季报披露正式收官。成都116家上市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652.8亿元,同比增长7.9%,实现净利润595.6亿元,同比增长12.9%。其中,100家企业实现盈利、占比达86.2%,近六成上市公司净利润同比增长。与去年同期相比,无论是营收还是净利润均超越去年同期表现,均创历史新高。

  不久后,2023年全年业绩也将发布,成都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生物医药、装备制造等在全国具备一定优势的产业及相关公司全年业绩值得期待。

  据悉,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把更多金融资源用于促进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绿色发展和中小微企业”。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等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强化金融支持举措助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通知》,要求“深入实施‘一链一策一批’中小微企业融资促进行动,支持重点产业链和先进制造业集群、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内民营中小微企业融资。”

  在此背景下,成都在深入实施产业建圈强链过程中,十分注重加大企业上市培育力度。成都市经信局市新经济委产业金融处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我们聚焦‘政金产品+产业基金+融资担保+上市培育’重点体系板块,持续为‘新制造、新经济’打造坚实‘新金融’底座。”

  截至目前,“壮大贷”已和11家银行机构,24家担保机构建立深度业务合作,累计为1040家企业放款超257亿元。“新易贷”重点支持新经济企业,目前已惠及260余家新经济企业,累计实现信贷投放超过32亿元。按照“有链有基金”的思路,成都也针对新型显示、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等21条重点产业链,组建子基金12支,目标规模达50.4亿元。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入库的成都市33户融资性担保机构,中小企业借款类担保业务发生额为422.24亿元,占比全省总规模达61.26%;持续支小支农降费让利成效显著,政府性融担机构的平均担保费率降低至1.5%左右。

  加大培育力度

  让更多“春天的苗”成长为“秋天的树”

  当前,全国上市公司营收占GDP比重保持在六成左右,吸纳全国就业人口的3.8%左右,贡献全国近三分之一的税收。

  为加大培育力度,《2023年度成都工业企业“六上”培育工作方案》明确提出,聚焦产业建圈强链,结合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实施企业梯度培育,分段分类推动工业企业上规、上云、上市、上榜、上新和上楼,鼓励企业探索规模化、数智化、特色化、创新化、集约化等新型发展模式,从而构建起上市工作牵头部门和产业主管部门深度参与、市区协同联动的上市工作定期调度机制,系统整合资源扶持企业上市。

  让更多“春天的苗”成长为“秋天的树”,成都宣布启动的产业“春苗秋树”培育行动,通过核心资本要素赋能,产业投资者筛选企业优质项目,开展上市专业化服务,包括上市公司并购类基金对接衔接、本地GP合投联盟组建、IPO训练营等。

  “春苗秋树”,传递出积极信号。相关负责人表示,加强企业上市梯队培育工作,是推进上市工作的基础和关键。后续将从技术创新、人才培育、市场拓展等多个领域整合资源,帮助企业扩大规模、拓展业务范围,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和竞争力。

  同时,在积极落实已有的优惠政策措施基础上,将及时完善并出台更具力度、更加精准的上市激励政策,健全覆盖企业股改规范、挂牌上市、再融资和并购重组等方面的扶持政策,增强政策的针对性和精准性,提振企业信心。

  此外,还将进一步增强企业上市自主意识,加强上市后备资源培育,引导企业规范内部管理,优化企业上市帮扶机制,争取做到“发展一批、帮扶一批、成熟一批”,持续推动企业借助资本市场实现更大发展。鼓励和支持有条件、有想法的企业迈向资本市场,力争未来有能力达到启动上市辅导的“春苗”企业库数量超过150家,有能力启动报会的“秋树”企业库数量超过50家,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强劲的动力。(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