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6月5日电(记者 张浪)6月5日世界环境日,由成都市城市管理委员会、成都市生态环境局指导,武侯区综合行政执法局、成都市武侯生态环境局、武侯区人民政府簇锦街道办事处、四川碳拾光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点赞城市管理合伙人 致敬绿色先锋”活动在高碑社区碳拾光便民服务(碳中和)小屋前拉开帷幕。现场,12位商贩代表获得“经营许可证”证书,10位环卫代表获得绿色先锋证书,9家企业获得“城市管理合伙人”认证证书和低碳行动响应单位荣耀,城市管理合伙人队伍再度注入新鲜血液。
2020年3月,成都市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构建“碳惠天府”机制的实施意见》,在国内首创提出“公众碳减排积分奖励、项目碳减排量开发运营”双路径碳普惠建设思路。
此外,街道辖区内有流动商贩240余家。“流动商贩不好管理,他们出摊的时间和地点不固定,卫生环境也经常不能保障;一味驱离又不符合当前柔性执法的大环境。”簇锦街道相关负责人经常为此头痛不已。
为进一步发挥基层力量,助力改善居民居住环境,武侯区簇锦街道率先探索出一套可持续发展的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机制——“城市管理合伙人”,即“公益服务换公共空间”,将辖区的流动商贩转变为城市管理志愿者,在居民小区提供桶边督导志愿者服务。今年1月,“城市管理合伙人”工作机制正式推行。通过街道官网、线下张贴公告等多种方式宣传招募信息,面向全辖区招募“城市管理合伙人”,联合派出所对报名者进行资格审查,确保符合基本条件。

同时,为报名者提供生活垃圾分类、燃气安全、食品安全等方面的培训,使其具备提供公益服务和安全文明经营的城市管理知识和技能。通过组织统一考试,测试报名者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确保“城市管理合伙人”具备必要的能力,合格者由街道颁发城市管理合伙人上岗证。
“合伙人在规定范围内提供相应时长的公益服务,如引导居民垃圾分类等,以换取在公共空间摆摊的机会。”武侯区簇锦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将通过公益服务打卡和城管队员巡查相结合对合伙人进行定期考核,对合伙人进行经营行为的规范管理。
招募公告发出后,流动商贩非常踊跃。报名者经过安全常识、食品安全知识、垃圾分类常识等岗前培训和岗前考试,成为正式的“城市管理合伙人”。目前,已完成第二批“城市管理合伙人”的培训和考试,现有“城市管理合伙人”120余名参与到垃圾分类桶边引导服务。上岗后,他们要遵守承诺书中的各项管理规定,并接受日常监管和考核。
据了解,自“城市管理合伙人”启动以来,服务已覆盖垃圾分类投放点位60余个。全面铺开后每年将节约桶边督导专项资金300万元左右。
走进这个占地20余平方米、以绿色为主色调的玻璃小屋,映入眼前的是用格挡划分的纺织类、玻璃类、塑料类、金属类、废纸类5个区域,工作人员将可回收物放在秤上,并点击显示屏上的物品类别,计量仪就会自动对可回收物进行称重、实时计量、预测碳中和数,并生成一个二维码,居民用微信扫二维码即可获得回收奖励金和碳中和积分。
随着城市管理合伙人机制的推出,未来,这一座座“碳中和”小屋将不仅是成都“碳惠天府”绿色公益平台垃圾分类线下场景,还将成为城市管理合伙人机制的线下承载点位。
四川碳拾光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发动“碳中和”小屋员工,更加积极主动参与到常态化志愿监督队伍当中,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推广活动,让居民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垃圾分类知识,培养垃圾分类积极性。
不仅如此,“碳中和”小屋还将成为外卖小哥、环卫工人、流动商贩等城市管理合伙人的休憩驿站。小屋内设的爱心驿站将免费提供的手机加油站、便民急救包、饮水机、微波炉等设施,让大家“冷可取暖、热可纳凉、渴可饮水、累可歇脚”。(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