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cdxw > 中新网四川

成都郫都: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大步跑”
2024年08月08日 19:53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祝欢

  中新网四川新闻8月8日电 (刘小莉)清水河高新技术产业走廊由郫都区、温江区与成都高新区联动建设,是成都市“三个做优做强”24个重点片区之一。在这条走廊上,聚集了郫都区85%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是郫都区科创资源最集中、科创活跃度最高的区域。当前,郫都区正大力实施清水河高新技术产业走廊科技创新攻坚行动,打造发展新质生产力新引擎。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走进清水河高新技术产业走廊成都科幻中心片区,环境优美、高科技企业扎堆。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一栋高楼是成都佳驰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佳驰科技”)的二期项目。佳驰科技是国内主要的电磁功能材料与结构提供商,致力于引领和推动我国EMMS技术的发展,是国家级单项冠军企业。

  成都佳驰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大楼。郫都区融媒体中心 供图
成都佳驰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大楼。郫都区融媒体中心 供图

  “公司通过产学研合作、自主研发创新,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壁垒。”佳驰科技相关负责人表示,面对日新月异的市场需求,公司始终坚持技术引领、客户优先的经营理念,为客户提供最优工程解决方案及定制化产品,在业内具有一定示范作用。

  今年5月,以佳驰科技、中电科29所等链主企业为主的郫都区电磁空间安全产业集群入选四川省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据介绍,郫都区电磁空间安全产业集群聚焦国防科技创新,集聚原始创新主体,以电磁频谱管理、电磁功能材料、微波射频组件等为主导方向,围绕佳驰科技、中电科29所等链主企业,已引进电磁空间安全产业方向两院院士7名,培育制造业单项冠军1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24家。

  引进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先进技术成果西部转化中心郫都孵化基地等国家级科研院所平台4个,引进航锐光电、四川省低空安全科技等重点产业化项目13个,培育苏试广博、四川科正等检验检测平台,蜂鸟智造等中试熟化平台,初步构建起“链主企业+公共平台+中介机构+产投基金+领军人才”集聚共生的电磁空间安全产业生态体系。

  郫都区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郫都区将继续深化校地企协同创新,加快研发平台集聚提能,开展核心技术攻关,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加快西南交大郫都先进制造科创园建设,实体运行先进技术成果西部转化中心(郫都)孵化基地,夯实区域科技创新硬核支撑。

  培育壮大新兴产业

  在清水河高新技术产业走廊的高新——郫都合作共建产业园,扑面而来的是一片热火朝天的建设场景。忙碌建设的同时,不少企业的产线已经开始试生产。“今年一季度我们完成设备安装调试,二季度进入试生产并开始送样。”瑞波科项目负责人王威介绍,作为国内首条涂布型相位差膜量产线,企业集中全力抓好项目试生产工作,预计下半年满足量产条件。

  高新——郫都合作共建产业园。郫都区融媒体中心 供图
高新——郫都合作共建产业园。郫都区融媒体中心 供图

  据介绍,瑞波科总部及高机能半导体材料研发制造基地项目主要从事涂布型OLED相位差补偿膜等相关领域功能膜材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业务。该项目生产的涂布型相位差膜是用于液晶显示器内OLED偏光片的核心材料,起到提升液晶显示器的对比度、观看视角、校色等作用,属于新型显示产业链上游,主要供给偏光片厂及面板厂。

  “我们积极响应‘建圈强链’行动,为成都半导体显示产业提供上游材料的支持。”王威介绍道,现在这些材料绝大多数都要依靠进口,瑞波科通过自有技术的研发,产出相关的上游光学核心材料,来配套成都地区半导体显示相关产业。

  瑞波科的快速建设,是高新——郫都合作共建产业园高端产业迅猛发展的一个缩影。郫都区相关负责人介绍,按照“园区共建、项目共引、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原则,充分发挥高新区“产业+政策”、郫都区“土地+配套”优势,目前已聚集成都智算中心、东材科技等一批“153”项目,形成了“1+1>2”的共建效果,“共建区”已形成全域合作、优势互补、共建共享的良好格局。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推动电子信息产业提能升级,强化与高新西区协同联动,打造‘中国柔谷’产业地标;培育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争创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着力打造全市领先的空天信息应用示范区。”该负责人表示。

  加快发展未来产业

  在位于西源大道的中国石化郫都区加氢加油站,一辆氢能公交车缓缓驶入加氢站,工作人员开始熟练操作。氢气以每分钟约1.5公斤的速度被压缩并注入汽车的储氢罐中。在郫都区街头,每天有200辆左右这样的氢能公交车,在30多条公交线路上运营,已累计行驶约3000万公里,载客约2000万人次……在郫都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上,氢能产业如同初生的绿芽,破土而出,展现出勃勃生机。

  氢能公交车停在加氢站内。郫都区融媒体中心 供图
氢能公交车停在加氢站内。郫都区融媒体中心 供图

  走进位于清水河高新技术产业走廊四川金星清洁能源装备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车间,该公司总裁助理甘新伟满脸自豪,“四川金星是中国同行业唯一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也是国内唯一实现氢压机生产技术国产化的企业。”

  “产品各项性能指标之所以能优于国际水平,主要归功于公司自主研发的‘秘密武器’——隔膜式氢气压缩机。作为氢能产业装备的‘心脏’,隔膜式氢气压缩机主要通过隔膜运动对氢气进行压缩和输送,压缩比大、密封性好、没有二次污染,适用范围广泛,排气量最大可至100Nm3/h,排气压力最高可达90MPa,是整个行业内的明星产品。”甘新伟介绍,不久前,企业自主研发的国产化清洁能源装备已搭乘中欧班列去到了中亚、非洲、欧洲等地,并与俄罗斯等国家开展项目合作。

  而在同一园区的东方氢能产业园正是一片火热的调试和建设景象。这里正在加紧建设的,是西部首座制氢加氢一体站。东方电气(成都)氢能科技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制氢加氢一体站采用碱性电解水制氢技术,设置两套制氢装置,建成后每天可为40辆左右的大巴(重卡)加满氢气。

  从中国石油古城加油加氢站,到金星集团的隔膜式压缩机,再到东方氢能的氢燃料电池……每一个案例都是郫都区加快发展未来产业的见证和证明。“目前,郫都区氢能产业已形成了良好生态发展,区内已聚集东方氢能、蜀道装备、金星能源、壹为新能源、成都客车、捷氢动能等上中下游氢能产业链企业20余家。”区经信局党组书记、局长付敏介绍,2023年,郫都区氢能规上企业11户,实现总产值35.14亿元,同比增长5.3%。

  下一步,郫都区将持续释放世界科幻大会品牌效应,推动科幻影视、科幻文旅等产业建圈强链,建设全国科幻产业高地;抢占绿色氢能产业发展先机,培育氢能装备制造、氢燃料电池等产业集群;加快华为(西南)数字机器人创新中心建设,培育发展人工智能产业,提升数字产业集群竞争力。(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