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cdxw > 中新网四川

降噪降碳 硬核科技绘绿成都公园城市
2024年09月13日 11:45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曹惠君

  中新网四川新闻9月13日电 (张浪 冯子珊)11日至12日,“绘绿公园城 美丽成都行”美丽成都——2024年生态文明媒体采风活动在成都举行,为期2天的活动囊括了一系列成都生态环保特色亮点点位,全方位展现成都生态文明建设新成果、绿色低碳发展新成效。

代表探访天府永兴实验室。冯子珊 摄
代表探访天府永兴实验室。冯子珊 摄

  从引入“智慧舞场系统”为市民降噪的人民公园,到着眼“碳中和”的“绿色大脑”天府永兴实验室,20余位行业代表和主流媒体代表进行了深入探访,看硬核科技如何绘绿公园城市,共同探索成都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创新与实践。

  过去的成都人民公园被戏称为“世界上最吵的公园”,近年来,成都市市级相关部门、属地街道、公园管理方高度重视该园噪声扰民问题,多措并举,探索出一条整治公园娱乐噪声的智治新路径,逐渐将“世界最吵公园”转变成了一座安静美丽的园林。

  “两个立柱音响,再加上立体化竖屏,组成了智慧舞场系统。”人民公园智慧降噪设备运营管理工作人员杨明杰介绍,这套设备运用了先进的超声波定向传播技术,实现设备发出的声音被集中在固定区域传播,只有处于声场内的人才能感受到清晰声音,超出该范围后,声音大幅度地衰减至环保分贝以下,这就能从声音源头控制噪音,优化公共声环境。

  走进天府永兴实验室,这里是全国首家聚焦“碳中和”的省级实验室,也是“绿色大脑”,汇聚全国碳中和领域60余位院士专家学者,依托四川大学、西南石油大学、成都理工大学等重点单位共同建设。

  据悉,该实验室科学主要着眼清洁低碳能源、资源碳中和、碳捕集与利用、碳汇与地质固碳、减污降碳协同、碳中和集成耦合六大研究领域,深入探索新型举国体制,通过“核心+基地+网络”的运行模式,打通“基础研究–技术攻关–产业转化”创新全链条,促进低碳产业高质量发展和经济社会绿色转型。

  在天府永兴实验室,聚焦碳中和领域多个关键技术精准攻关,通过有组织科研串珠成链、集群成势,助力地方绿色产业发展。“二氧化碳是看不见摸不着的,那么如何正确衡量电力生产、传输以及使用过程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成为电力行业低碳发展的关键性环节,是实现我国双碳目标的基础技术能力,也是我们团队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在天府永兴实验室新型电力系统研究中心,该中心助理工程师陈红湖介绍,对此,我们团队提出了一种电力系统实时碳计量与追踪解决方案,开发了这个面向四川省的电力能源系统碳流分析平台。

  在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北部片区,一座占地131亩的现代化实验室正成为城市绿色发展的新引擎。这里,国家环境保护机动车污染控制与模拟重点实验室(成都基地)不仅承载着技术创新的重任,更是成都乃至全国汽车产业绿色转型的加速器。自2021年10月破土动工,至2023年竣工,再到2024年初获得CMA资质认证,成都基地以惊人的速度完成了从规划到运营的全过程,标志着成都在机动车污染控制领域的研究与实践迈上了新的台阶。

  在成都兴蓉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代表们探访成都在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情况,目前正在建设成都市龙泉驿区150万吨/年建筑废弃物资源一体化示范项目,建成后将有效解决城市建筑垃圾处理的难题,既能促进无废城市建设,还能通过资源循环利用,为城市发展提供新的绿色建材。

 成都兴蓉环保,目前正在建设成都市龙泉驿区150万吨/年建筑废弃物资源一体化示范项目。冯子珊 摄
成都兴蓉环保,目前正在建设成都市龙泉驿区150万吨/年建筑废弃物资源一体化示范项目。冯子珊 摄

  此次采风活动,全方位展现了成都生态文明建设新成果、绿色低碳发展新成效。此次活动不仅展示了成都的绿色发展成果,也传递了环保理念,引导公众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