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

首页 > cdxw > 中新网四川

成都青羊:“国字号”平台一路向“新”
2025年06月02日 15:06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韩金雨

  中新网四川新闻6月2日电(吴平华 郑栋梁)65项科技成果发布、10大技术需求揭榜、18个成果项目路演、7项合作协议签约、3个分会场开展专项对接……近日,“科创天府·智汇蓉城”国家高端航空装备技术创新中心科技成果对接专场活动在成都青羊举行。

  这场以“推动央地协同创新,助力科技成果转化”为主题的科创盛会,由成都市科学技术局、成都市经信局市新经济委、青羊区人民政府共同主办。132厂、611所等航空链主,清华大学、四川大学等高校院所、科技型企业、科技服务机构与金融机构等300余名代表齐聚一堂,共同擘画“开放创新,航空强国”崭新图景。

  成果找市场企业找技术

  让技术与市场紧密“联姻”

  科研成果,唯有与实际产品相结合,才能发挥出最大价值。活动现场,航空国创中心联合中航工业成飞、四川大学等单位,以“展板展示+手册发布+大会推介”方式,集中发布2025年度首批65项可转化科技成果及10项关键技术需求。

  65项可转化科技成果,是航空国创中心自成立以来所产出的“精华”,涵盖先进制造装备、高端工业软件、智能集成与测试等领域。如低粘度高耐热苯并嗪树脂及复合材料、超疏水防水防冰防雾防腐涂料涂层、高速运动平台无人机动态擎附技术、分布式敏捷测试系统等,或填补行业空白、或推动行业“补短板”“锻长板”,代表着国内甚至国际同行业的领先水平。

  国创中心还向广大高校、科研机构、关联企业抛出“橄榄枝”,诚邀大家一同研发攻克多无人机协同飞行时空冲突检测技术、低空经济120米以下空域通感算控一体管理技术等10项前沿技术,共同推动航空航天产业进步。

  签约活动亦硕果累累。航空国创中心2025年度首批成果转化项目签约,3组共7项“航空+转化”协议相继落地——航空国创中心分别与四川新万兴、江苏恒神签署《复材自动铺丝CAM软件成果转化协议》,助力突破航空复材制造企业智能化瓶颈;航空国创中心分别与中航工业四川资产、川发数字金沙、四川百信智创、先进技术成果西部转化中心签署《高端航空装备技术成果转化合作协议》,共建成果转化生态圈;工商银行成都分行东大支行与四川新万兴达成全面战略合作,进一步深化银企协同,完善科技金融支持体系。

  “‘生态共建+技术外溢+金融赋能’三位一体协议的签署,标志着航空科技成果转化生态体系迈上新台阶。”航空国创中心副总经理高鹏认为。

  把舞台交给成果方

  以路演“头脑风暴”碰撞出转化“火花”

  “我是来自四川大学的,您刚才谈到设备可以进行检测和微调,请问是同时进行吗”“我是一家航空航天企业,我对空气耦合超声检测仪很感兴趣,想进一步了解,一会儿加个联系方式”……活动现场,先进制造装备、高端工业软件、智能集成与测试三个分会场的路演同样“火热”。企业代表、专家学者等各方围绕前沿技术与应用需求,从技术参数到商业模式,从市场前景到融资需求,会场内思维碰撞不断,展现出航空科技产业化的旺盛活力与广阔前景。

  在先进制造装备分会场上,四川大学副研究员蒋睿嵩带来了团队自主研发的航空关键疲劳结构超声精准强化技术及装备,备受与会人员关注。“航空航天装置中的关键结构件,非常容易产生疲劳,而我们的技术能极大地提升零件疲劳寿命,同时具有成本低、精准度高的优势。”蒋睿嵩透露,目前已有不少合作伙伴寻求技术合作。

  谈及此次对接会,蒋睿嵩表示,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展示机会。“高校研究多停留在实验室阶段,技术成熟度不够,且提升技术成熟度既耗资金又耗人力。”蒋睿嵩说,政府搭建平台,能让高校老师找到更多产业支持来提升技术成熟度,非常利于推动技术走出实验室、走向行业应用。

  在高端工业软件分会场,西南交通大学高级工程师付建林展示了团队自主研发的生产系统建模与仿真软件。“该软件可用来进行车间生产线产前的布局、设计与规划,产中生产方案的仿真验证与优化,以及产后生产过程的复现,对于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将起到很大帮助。”付建林说,目前团队正与离散制造企业、智改数转服务商、智能制造企业以及投资机构等潜在合作伙伴展开深入接洽。“希望能够通过这款软件,真正为行业发展进步提供帮助。”

  在付建林看来,从研究成果到市场端,往往是对高校来说最难走的一公里。“部分高校不善于与市场对接,导致很多有潜力及应用价值的成果束之高阁。”他认为,政府搭台的形式,既打通了成果研究端到市场端的通道,也有利于推动高校成果更向工程化靠拢。

  青羊推介科创生态环境

  诚邀大家投资兴业共谋发展

  航空国创中心是国家科技部批复,由四川省人民政府、国务院国资委作为组织单位,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作为牵头单位建设的国家级技术创新平台,系航空领域第一家、四川省第二家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于2023年11月在成都青羊揭牌成立。

  作为“国字号”平台、青羊又一链主企业,目前航空国创中心已构建起“1+6+M”(1即航空国创中心,6指成飞·青羊创新中心、611·青羊飞行器设计创新协同中心等6家实验室(科研机构),M代表清华大学、中国商飞等高校及企业)创新生态圈,跨域整合资源,建立“共建、共治、共享”的开放协同机制。

  “我们目前成功汇聚30个创新团队及200余名高层次技术人才。”高鹏介绍,航空国创中心在现场同步推出的“青羊·航空翼投未来”产业孵化品牌,构建全周期培育体系,标志着中心科技成果转化进入机制创新与成果汇聚的双轮驱动新阶段。

  活动中,青羊还以“厚植科创沃土孕育创新未来加快打造服务国家战略大后方的创新策源”为主题,向与会企业、高校等进行了科创生态环境推介。

  青羊是一片科技研发、成果转化的热土。近年来,青羊把科技成果转化作为科技创新“一号工程”。仅2024年,“四上”企业研发投入25.79亿元、高新技术产业营业收入1047.66亿元、技术合同成交额172亿元,科技成果转化蓬勃发展、欣欣向荣。

  “我们也将一如既往支持航空国创中心高质量发展,加快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推动科技产业创新,努力建设全国领先的航空航天新生产力示范区。”青羊区相关负责人还现场向大家发出诚挚邀约,邀请大家来青羊投资兴业、共谋发展。“我们将一如既往支持、服务企业发展,坚持有需必应、无事不扰,用心用情为企业解难题、办好事,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