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

首页 > cdxw > 中新网四川

“1+3+1”成都锦江人才赋能园区打出“新组合拳”
2025年07月25日 15:00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曹惠君

  中新网四川新闻7月25日电(宋路易) 24日,成都蓉城英才创新创业基金正式启动,成都锦江人才发展学院正式揭幕。一个人才综合服务平台强基筑底,人才发展公司、人才发展促进会、人才发展学院三大市场化主体协同增效,一支10亿元人才基金精准浇灌,锦江区赋能园区“1+3+1”立体式人才服务模式正式构建成型。

成都锦江人才发展学院成立。宋路易 摄

  人才工作如何跳出政府“单打独斗”的窠臼?

  “以前企业是真的很头疼!顶尖技术人才紧缺,想找靠谱的猎头公司,筛选成本高、效果也难保证;公司产品应用推广,也找不到高效的渠道;员工技能提升,也缺乏系统化解决方案......”提及企业曾经发展中遭遇的困境,四川汇碳智合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王鹏昊感触颇深。

  近年来,锦江区高标准打造人才综合服务平台,构建一站式全周期公共服务网络,企业需求响应效率提升40%;成立人才发展公司,联动智联、58同城等人力资源机构抱团为辖区重点企业引才,实现高端人才引进率提升35%;成立人才发展促进会,吸纳人工智能、现代商贸等重点领域23家企业、107名专家人才入会,促成产业协作需求匹配率达85%;人才发展学院揭牌成立,将锚定“产业所需、企业所盼、人才所想”,为企业人才分层分类提供四类培训课程,推动资源配置效率提升40%。通过整合资源、精准匹配、优化配置、赋能成长,成功推动人才工作从政府包揽向多元化、市场化、专业化运作转型,成为破题人才工作由“政府单打独斗”向“多元主体协同赋能”转变。

  10亿元高层次人才基金如何破解“有智无资”困境?

  在科技创新浪潮中,一个普遍痛点制约着高层次人才项目的腾飞:成果转化资金困境。顶尖人才手握突破性技术,却常在迈向产业化的关键跃升期遭遇资金断档,导致成果“束之高阁”,无法从实验室走向广阔市场。为彻底打通这一堵点,激活人才创新发展的“一池春水”,锦江区2025年落子关键一招——设立首期规模10亿元的成都蓉城英才创新创业基金。该基金聚焦《成都市人才分类目录》《锦江区人才目录》高层次人才和“蓉漂杯”高层次创新创业大赛获奖项目,推动资本投早、投小、投硬科技,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进程。

  基金破解资金难题的生动实践,正体现在对具体项目的精准滴灌上。近日,北京邮电大学周教授团队依托毫米波感知技术,成功研发出具备“超精细、高鲁棒、低功耗”特性的健康监测关键技术平台。其核心成果——非接触式无线动态心脏检测仪,大幅提升了心律失常检测的精准度与便捷性,市场前景广阔。然而,就在组建专业团队、技术亟需迈向产业化、完成工程化定型及市场验证的关键阶段,启动资金缺口成为项目发展的最大掣肘。成都蓉城英才创新创业基金瞄准此类核心痛点,精准识别该项目的巨大潜力与迫切需求,拟提供500万元直接投资。这笔“及时雨”般的资金,将有效填补其产业化关键期的资金缺口。基金的精准投入,正是突破发展资金瓶颈的关键钥匙,有效解决了人才项目的“燃眉之急”,助力其迈向更广阔产业领域道路。目前,基金赋能人才创新创业的成效已初显规模,首批投资已精准锁定20个具有高成长潜力、同样面临“智强资弱”瓶颈的人才项目,并已与其中9个项目达成投资意向。

  “公共+市场化+专业化”人才立体服务模式如何聚势?

  “参加首场‘立园满园·锦才兴企’投融资对接活动不到一个月,我们就链接到了融资资源,锦江区的高效服务和精准对接起到了关键作用。”成都久远智造精密工业有限公司董事长艾斌的亲身经历,正是锦江协同育才新生态赋能新质生产力的生动体现。

  锦江区构建“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精准扶持”机制,常态化开展“一月一主题”的“立园满园·锦才兴企”投融资对接活动,靶向匹配成效显著,已成功助力久远智造、天羽蜂等6个人才项目获得融资超5000万元;集中开展“人才政策宣传月”,聚焦“进万企、解难题,优环境、促发展”工作,线上线下联动发力,举办政策进企业、进楼宇、进园区等宣讲活动百余场,精准解读企业和人才关切的人才认定、生活补贴、计划申报等相关政策,累计覆盖企业3000余家,助力政策红利直达快享;系统构建“人才项目成长全链条赋能体系”,围绕“路演平台+成长加速营+创业孵化器”机制,创新性开展创新训练营、创业加速营,为“科技CEO”、青年创客等提供场景落地、市场推广、出海拓展、圈层交流等专享服务,以市场化手段主动挖掘、精准赋能高层次人才早中期项目成长发展。

  “人才公司为前沿科技引育核心‘大脑’,人才学院锻造支撑产业升级的‘硬核’技能,人才促进会促成创新要素高效‘耦合’,基金活水则精准浇灌,让人才创新‘微光’点燃产业腾飞的‘引擎’。这种协同赋能,正成为锦江打造新质生产力的‘强磁场’。”锦江区委人才办相关负责人介绍。(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