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

首页 > cdxw > 四川新闻网

发布近200项科技成果与需求!成渝双城协同创新“放大招”
2025年10月19日 09:18 来源:四川新闻网 编辑:祝欢

  10月16日至17日,“科创天府·智汇蓉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科技创新合作成果对接活动——重庆站举办,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两大专场轮番登场。专场活动展示发布近200项成渝科技成果及企业技术需求,4项成渝科技合作项目现场签约,初步达成成果转化、技术合作、产品开发等合作意向20余项。

  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次签约项目中,部分项目是此前“科创天府·智汇蓉城”活动牵线搭桥的后续落地成果,从初步意向到合作签约,成渝两地“一盘棋”的对话与合作,正在更多的创新场域中展开。

  蓉企“牵手”在渝高校院所

  一批产业创新合作项目正式落地

  当前,川渝已建成我国第三大汽车产业集群,全国1/7的汽车和超1/5的动力电池由此产出。以创新为牵引,成渝两地之间的汽车产业对话,愈发频密。

  现场,成都智创利源科技有限公司与重庆大学、成都名钨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与重庆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分别完成项目签约,一批聚焦产业核心创新领域的合作项目正式落地。

  作为此次签约方之一,成都名钨科技与重庆市科学技术研究院达成“新能源汽车薄壁零部件加工用新结构高端数控刀具”合作。“我们公司主要瞄准精度级别的数控刀片及工具等零部件制造,此次签约项目锁定的是新能源汽车轻量化需求。”对于这场跨区域的科创对接,相关负责人梁家宁介绍:“活动非常及时!在一个平台下完成跨城市的院企交流与合作,锁定供需诉求,直接敲定合作方向,真正实现了成渝创新资源的‘通流’。”

  合作“热流”不只在新能源汽车专场,在人工智能专场也同样“打得火热”。活动现场,中科源码(成都)服务机器人研究院有限公司与重庆中科汽车软件创新中心、哈工智造(成都)科技有限公司与重庆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达成合作。

  作为签约方之一,重庆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硕士生导师杨江现场分享了“活动牵线、项目落地”的亲身经历:“此前举行的‘科创天府·智汇蓉城’活动走进我们学校,正是那场活动让我们和哈工智造当场敲定初步合作意向,项目正式签约落地。”此次落地的项目中,重庆理工大学以技术供给方身份,承担平台架构优化、故障诊断算法研发等核心任务;成都企业则负责方案落地与软硬件协同开发,双方优势精准互补,推动项目高效落地。

  “‘科创天府·智汇蓉城’平台精准地实现了产学研各方资源的流动与对接。”杨江坦言,成都在电子信息、智能制造领域的产业基础扎实,企业项目落地能力强,与高校的研发优势高度适配。

  直观感受到活动热度的,还有重庆邮电大学自动化学院教授蒋建春。谈及活动价值,蒋建春坦言:“成都和重庆产业互补,重庆智能网联汽车强,成都电子信息有优势,此次活动不仅打破了信息壁垒,同时也让我们看到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合作的新方向。”

  供需对话“面对面”“实打实”

  成都已支持近百项成渝创新合作项目

  “请问智能座舱可视化技术适配性怎么样?活动后能去公司深入洽谈吗?”“这两项新能源技术落地到生产线,能在电池储能领域带来哪些参数提升?”……两场产业专场交流环节虽聚焦领域不同,但现场交流,均是直奔主题而去,交流“面对面”,成效“实打实”。

  活动刚一结束,炽墨幻境的展台前就围满了前来咨询的企业代表,大家纷纷聚焦该企业的智能座舱人机交互界面可视化技术,不断追问细节。“公司总部在重庆,汽车相关业务在成都,这样的规划,正是看中成都在软件、设计领域的人才优势。”该公司商务总监曾雉茗一边耐心解答咨询,一边分享参会感受,“现场有几家企业已和我们敲定了到公司考察对接的时间。”

  不仅有外地企业因看好成都优势落子布局,本土企业也借活动之力向外拓展。“从去年靠活动找到合作、落地项目,到今年继续来取经找机会,这类技术对接活动真是我们企业的‘资源桥梁’!”成都耐视特科技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陈艳明感慨道。

  除了企业间的精准对接,科研机构也在活动中积极发挥桥梁作用。在成渝技术协同方面,重庆市技术转移研究院已与国家技术转移西南中心建立起常态化互动。“成都和重庆的产业基础、科研成果各有优势,这样的交流活动非常必要。”该院负责人表示,未来,研究院还计划将重庆的技术成果放到成都转化,推动两地技术资源高效互补,助力成渝技术成果转化工作走深走实。

  成渝双城在科技创新方面的合作,由来已久。记者梳理发现,早在2022年,成都就设立成渝科技合作专项,截至目前已有近百项成渝科技创新合作项目获立项支持。“同时,我们持续深化‘科创天府·智汇蓉城’科技成果对接活动,发布科技成果近1200项、技术专利1100余项,达成超100项合作意向。”成都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