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cjbd > 中新网四川

外贸纾困减负 成都银行推动跨境金融服务提质扩面
2022年06月02日 10:21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曹惠君

  中新网四川新闻6月2日电 (程航轩)面对日益复杂的外部环境以及疫情带来的压力,如何助力中小微外贸企业继续稳住订单、拓展市场,已成为金融机构面临的重要课题。

成都银行推动跨境金融服务提质扩面。程航轩 摄
成都银行推动跨境金融服务提质扩面。程航轩 摄

  成都银行紧密围绕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惠企利民纾困“金融23条”及成都市出台的“助企30条”,以“蓉易汇”特色跨境金融服务品牌为抓手,推动跨境金融服务提质扩面,加强跨境金融服务“广度”,简化流程提升“速度”,创新融资更有“厚度”,多措并举为中小微外贸企业纾困减负。

  跨境金融服务拓展“广度”

  为推动外贸保稳提质,5月10日,由国家外汇管理局四川省分局主办的四川省跨境贸易投融资外汇服务提升年活动启动仪式暨汇率避险银企对接专题活动顺利举行。成都银行作为分会场主办方,组织多家企业以视频方式观看主会场启动仪式,同时在分会场开展了贸易便利化政策以及汇率避险专题讲解。

  早在2021年7月,成都银行推出“蓉易汇”特色跨境金融服务品牌,以“汇兑飞速达、外汇成e结、远期避险宝、单证快易简、跨境融易盈、资本一站通”等六大特色服务为支撑,为涉外中小企业提供一站式、顾问式的跨境金融服务。近年来,成都银行以“蓉易汇”为抓手,通过对跨境金融服务提质扩面,不断拓展跨境金融服务的“广度”。

  在本次会上,成都银行向参会企业就汇率避险特色服务“远期避险宝”和跨境贸易便利化政策进行现场宣讲和培训。“远期避险宝”切实解决中小微企业“不会办,不愿办”等汇率风险管理中的痛点难点,已累计为近20家企业提供汇率避险支持,涉及业务金额3.2亿美元。

  以“提升年”行动为契机,成都银行还将在4月至9月期间,针对“蓉易汇”六大特色项目推出包括外汇网银汇款费用补贴、远期结售汇汇率优惠、单证业务手续费减免、国际贸易融资利率5折等一系列“减费让利”活动,最大限度降低中小微外贸企业跨境金融财务成本;成都银行还将积极对接企业,通过“送政策进企业”活动,将金融惠企政策更多传达给外贸企业。

  贸易外汇收支提升“速度”

  “现在我们在成都银行办理付汇业务,最快5分钟就可以办完一笔业务,简直太方便了!”四川某通信科技公司财务人员说,公司日常外汇结算业务笔数和单据较多,过去经常需耗费大量时间和人力准备材料,如今大大节省了企业单证准备、复印、审核与往返银行的时间,极大节约了脚底成本和时间成本,提升了外汇结算效率。

  众所周知,办理跨境支付业务有两大痛点,一大痛点是“资料要求多、流程复杂”,另一大痛点是存在耗时长、到账状态查询困难、中间扣费不透明等问题。

  作为四川省内首批获得贸易外汇收支便利化试点银行,成都银行近年来持续推动经常项目贸易外汇便利化试点相关工作,积极将“材料多、环节多”的业务和符合条件的优质企业纳入便利政策范畴,提高对企业的跨境金融服务水平,大幅简化跨境收付单据和业务办理流程,极大提高企业的业务办理效率。

  此外,成都银行“蓉易汇”的特色金融服务“汇兑飞速达”,有效实现跨境收付款资金快速到账和精准追踪,并为外贸企业提供线上线下多渠道办理模式。截至目前,成都银行已累计为相关企业办理便利化业务金额超过2.7亿美元。

  创新外贸融资积累“厚度”

  近日,成都银行通过开展融资创新,成功向某光电产品出口公司发放省内首笔“再贷款+出口信保保单融资”模式下贷款,有效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得到了企业的充分认可。

  该公司是本地一家生产制造LED广告标识光源的中小出口型企业。成都银行在了解到客户融资需求后,利用现有产品创新,为其设计了“再贷款+出口信保保单融资”方案,并快速发放了该笔贷款,让企业获得低成本资金支持。

  据介绍,“再贷款+出口信保保单融资”融资落地,意味着今后中小微外贸企业既能有效防范应收账款信用风险,又能解决因轻资产带来的“融资难”问题,盘活应收账款,与再贷款的结合进一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还能解决“融资贵”问题。

  “我们通过产品和服务不断创新,为中小微外贸企业提供更有‘厚度’的跨境融资服务。”成都银行国际业务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将在国家外汇管理局四川省分局支持指导下,把“增便利、避汇险、惠民生”活动推向深入,在金融领域持续发力,切实为市场主体纾困减负。(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