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cjbd > 中新网四川

西南油气田这十年:开发之“愿” 发现油气宝藏
2022年10月12日 09:57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曹惠君

  中新网四川新闻10月12日电 题:西南油气田这十年:开发之“愿”  发现油气宝藏

  作者  梁庆沙  张淳淇

  巴蜀大地,秋风送爽,云淡风轻。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简称“西南油气田”)油气开发酣战正浓。

  川中热土,安岳气田开发高歌猛进,日产气量突破4000万立方米;川南大地,页岩气田增产势头强劲,实现120亿立方米年产量目标指日可待;天府气区钻获一批高产致密气井,成为增产新高点;川东老气区宝刀不老,精细开发、滚动开发屡见成效……

  多点开花、硕果累累的背后,流淌着川油人这十年智破瓶颈的热血、奋力拼搏的汗水。

  “常”“非”并举  产量驶上快车道

绿色气矿,绿色开发。西南油气田 供图
绿色气矿,绿色开发。西南油气田 供图

  盛夏高温期间,西南油气田致密油气勘探开发项目部勘探开发科科长曾青高和同事们常驻三台县施工现场。曾青高说:“又钻获一口百万方高产气井,提高产量更有信心了。我们正加快天府气田金秋区块开发产能建设,年底有望建成20亿方产能规模。”这是四川盆地继川南页岩气规模效益开发之后的又一非常规气上产新领域。

  曾经,西南油气田天然气产量主要依靠常规气藏。近十年来,随着理论突破、技术进步,在常规气藏稳步上产的同时,非常规气藏展露峥嵘。

  2012年9月,安岳气田磨溪8井在寒武系龙王庙组获测试日产量超过百万立方米工业气流,发现我国迄今储量规模最大的陆上海相碳酸盐岩整装气藏;2015年,安岳气田磨溪区块龙王庙组气藏建成投产;2019年,安岳气田高磨区块灯四气藏建成60亿立方米生产能力。至此,安岳气田建成年产能达150亿立方米的特大气田。

  在四川盆地二三叠系,西南油气田加快川西地区二三叠系试采工程、川东北罗家寨等高含硫气田开发建设,一批新气田未来可期。

  老气区常规气藏通过应用措施挖潜、整体治水等技术控制产量递减速度,年产气量稳定在30亿立方米以上。

  在非常规气方面,页岩气、致密气逐步成为增储上产主力。

  2012年,西南油气田组织钻探的宁201-H1井获测试日产气量超过15万立方米,成为我国第一口具有商业开采价值的页岩气水平井,拉开川南页岩气大规模效益开发序幕。同年底,国家批准设立“长宁—威远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区”,经过两年建设形成规模产能。

  之后,西南油气田组织科研企业、高校联合攻关,长水平段安全快速钻井技术、分段加砂压裂储层改造技术逐步升级,页岩气工厂化作业模式广泛推广,页岩气日产量稳步增长。

  2019年,长宁页岩气区块日产量突破1000万立方米。次年,长宁—威远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区产气量突破百亿立方米,支撑中国石油川南页岩气田成为我国首个年产量超过百亿立方米的页岩气田。

  四川盆地致密气资源丰富,一直是川油人的攻关研究目标,西南油气田发现并开发了川西南部平落坝须家河中型砂岩气藏。“十一五”期间,公司勘探开发了广安气田、合川气田、安岳气田的须家河组致密气藏。2018年,攻关川中地区侏罗系沙溪庙组致密气资源开发,次年产气0.09亿立方米,2020年产气量增至0.53亿立方米,去年产气量跃升至3.42亿立方米。

  截至目前,西南油气田在致密气川中核心建产区累计完成地面建设项目14项,建成浅冷集气站4座、平台井站31座、集气管线超400公里,具备超700万立方米/天配套生产能力。

  常规气产量稳中有升,非常规气产量快速增长。“常非并举”这条路走得稳健踏实、气势高昂。

  科技攻关  赋能高质量发展

巴蜀大地,油气开发酣战正浓。西南油气田 供图
巴蜀大地,油气开发酣战正浓。西南油气田 供图

  科技创新是关键变量,也是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党的十八大以来,西南油气田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持续攻关关键核心技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形成一系列原创理论、关键技术和标志性成果。

  川油人矢志不渝研究川中古隆起的油气成藏机理和条件,不断深化地质认识。2011年,西南油气田组织钻探的高石1井发现四川盆地第二个灯影组特大气藏,川中古隆起勘探取得重大突破,次年发现四川盆地第一个龙王庙组特大气藏。

  “我们用10个月建成投产10亿立方米年产能的试采工程,15个月建成投产40亿立方米年产能工程,12个半月建成投产60亿立方米年产能工程。”曾参加建设安岳气田产能工程建设的西南油气田基建工程处副处长宁永乔说,开发安岳气田磨溪区块龙王庙组气藏的产能工程,创造了中国石油大型整装气藏勘探开发速度、效益、智能化、环保等多项新纪录。

  安岳气田高石梯区块灯影组气藏低孔隙度、强水侵,大规模高效开发难度大。西南油气田通过“大型碳酸盐岩气藏高效开发技术”等专项攻关,创新形成裂缝-孔洞型碳酸盐岩气藏精细气藏描述等技术,建立了特大型超压碳酸盐岩有水气藏整体高效开发模式,用时4年探明储量,再用4年建成了60亿立方米年产能。

  据悉,“大型碳酸盐岩气藏高效开发技术”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安岳气田超深低孔复杂岩溶型气藏高效开发关键技术及规模化应用”获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与常规气整装气藏相比,储藏在纳米级页岩孔隙里的页岩气开采难度高,且川南地区人口众多、风景优美,生态环境敏感。

  西南油气田集中优势力量组建页岩气研究院,联合多家科研机构、高校开展技术攻关,探索形成了页岩气勘探开发六大主体技术系列、“六化”管理模式,逐步提高单井日产能和EUR,降低钻完井和地面配套建设成本,实现页岩气规模效益开发。

  长宁—威远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区建设关键技术研究成果获得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川南3500米以浅页岩气规模有效开发理论、技术及应用”获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科技进步特等奖。

  致密气藏的产层非均质性更强、水气关系更复杂。金秋区块地处四川产粮重地,地上遍布良田,人口密度大,寻找远古时期形成的湖泊、沼泽、河道沉积砂体并发现其中有工业开采价值的含气区块、建成规模产能,难度非同一般。

  西南油气田创新致密气天然气地质、致密砂岩水平井多缝压裂理论,创建窄河道薄砂组水平井井眼轨迹钻井设计、钻进控制方法,研发低成本、国产化分段工具和压裂液体系,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致密砂岩水平井提高单井产量技术体系,致密气水平井最短钻井周期8天,最高日无阻流量达293万立方米。

  据了解,“川中地区沙溪庙组致密砂岩气藏提高单井产量关键工程技术及应用”获西南油气田公司科技特等奖,目前正推广应用,筹备技术的进一步迭代升级。

  近十年间,西南油气田完成气田开发科研成果300余项,获省部级奖近70项,获国家专利授权近200件,软件著作权近100件。

  精益管理  降低成本增效益

夜色中的气矿。西南油气田 供图
夜色中的气矿。西南油气田 供图

  10月10日,川中北部采气管理处生产指挥中心值班工程师古勇组织调控各岗位员工开展生产运行管控演练,生产指挥、电子巡检、视频监控等各项工作,远程监控遍布遂宁市安居区和资阳市安岳县的全部56座生产井、6座集气站、4座阀室。

  古勇介绍:“以前每个站点都要人值守,现在所有的天然气流量、压力、温度、设备状态等数据实时在指挥中心监控大屏上显示,值班人员可以远程监控、远程操作,能及时发现、处理异常情况。”截至当日,川中北部采气管理处今年产气量超过27亿立方米,日均产气量近1000万立方米。

发现开发油气宝藏。西南油气田 供图
发现开发油气宝藏。西南油气田 供图

  据介绍,组建于2020年7月的川中北部采气管理处,全面实行“管理+技术”直接用工模式,各项指令直达一线井站,员工总量不足100人。这是西南油气田公司深化“油公司”模式改革成立的首个新型采气管理区。

  高效率、少人工的生产运行管理,得益于近十年持续开展的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发展。通过融合运用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生产场站安装远程控制、视频监控、智能安防等系统,实现开发生产全区域联锁、一体化管控、异常和趋势预警,以及大数据智能分析、视觉定位辅助巡检、机器人替代巡检,实现“自动化生产、数字化办公、智能化管理”的智慧气田管理。

  同为采取“油公司”模式的新单位,致密油气勘探开发项目部自2018年成立以来,产能建设突飞猛进,生产效率稳步上升。

  西南油气田持续创新实施勘探开发一体化、地质工程一体化、技术经济一体化,把地质研究、勘探发现、开发试气、地面及配套建设等多个板块拧成“一根绳”整体规划、部署、落实,大幅提升井工程和地面建设实施质效。

科技赋能绿色开发。西南油气田 供图
科技赋能绿色开发。西南油气田 供图

  在今年夏天,仅用100天时间完成金秋气田3个区块4座天然气脱水脱烃装置、超过200公里输气管线以及单井平台及配套设施建设,确保致密气川中核心建产区日产能增加600万立方米。

  “油公司”管理模式、数字化气田建设给气田开发提质增效插上“双翼”。西南油气田作为中国石油集团数字化转型首批试点单位,聚焦探索全业务链一体化路径,推进勘探开发理论技术、天然气生产全过程管控、天然气产运储销“三个一体化”协同运行,进一步提升运行效率、降低单井成本,实现了全产业链业务的精细化管理和精益化提升。

  十年磨砺,西南油气田坚定不移走高质量效益开发之路不动摇,气田开发理论不断突破,技术水平日益提升,管理机制逐渐完善,天然气产量连续8年高速增长。

  十年一剑,行稳致远。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西南油气田将奋楫笃行、臻于至善,朝着新的目标铿锵迈进。(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