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cjbd > 中新网四川

交通银行四川省分行多措并举优化支付服务
2024年06月07日 17:51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曹惠君

  中新网四川新闻6月7日电(吴娟)为积极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优化支付服务提升支付便利性的意见》,交通银行四川省分行多措并举推进支付便利化工作,为公众提供更加便捷、优质的金融服务。

  优化现金供给体系 强化现金兜底

  据介绍,交行四川省分行不断提升现金兑换服务能力,丰富现金兑换使用渠道。建立网点小面额备付机制,加大零钞投放和供给,全省92家营业网点全部开通“零钱包”厅堂及上门兑换服务,打通支付服务“最后一公里”。

  该行加快外币兑换网点建设,所有网点均具备至少办理5大币种(美元、港币、日元、欧元、英镑)结汇能力,同时建立42家外币兑换“旗舰网点”,有效满足客户外币兑换业务需求。

  该行持续保障ATM外卡取现服务,全辖198台现金自助机具开通Visa、Master、JCB、运通等主要国际卡种人民币取现业务,实现了现金类自助设备外卡取现功能全覆盖。其中122台自助设备完成小面额现金取款功能改造,支持10元票面取款,向公众提供多券别现金支取服务。

  提升账户服务水平 畅享便利开户

  境内个人账户开立是外籍人士体验便捷境内支付的起点。交通银行四川省分行完善落实系列优化境外来华人员账户服务措施,按照账户分级分类管理要求,坚持“应开尽开”原则,为符合审核要求的外籍人士提供开户服务绿色通道。

  目前,四川省内各交行网点均可提供境外来华人士“一站式”简易开户,全力保障境外来华人士账户服务需求。

  为消除外籍来华人士的语言沟通阻碍,四川交行网点提供中英文版本账户服务指南、八语种外籍来华人员支付指南,配置了外语服务人才和相应双语机具设备,为境外来华人员提供多语言无障碍服务,提升开户便利化水平。

  提升适老服务水平 弥合“数字鸿沟”

  据了解,四川省内的交行网点均完成老年人支付服务标准化建设,开通了老年人支付服务“绿色通道”和“爱心窗口”,指定专人做好服务支撑。其中,有10家网点被人民银行评为四川省银行机构老年人支付服务示范型网点。

  四川交行将厅堂阵地作用和外拓宣传相结合,组织人员走进养老院、社区、老年大学等老年群体聚集区域,围绕支付服务适老化目标,开展有针对性的金融知识宣传,积极应对老年客户群体多层次、差异化的金融需求,提升老年客户的风险防范意识。

  今年以来,该行累计为成都地区老年人办理上门服务或远程服务216笔,适老服务宣传普及受众4407人次。

  推动优化受理环境 支付方式不受限

  四川的美景美食闻名遐迩,吸引众多中外游客。交行四川省分行聚焦来川人士所涉及的“食、住、行、游、购”等重点领域重点行业,组织辖内机构深入交通枢纽、旅游景区、重点商圈、出租车公司等地全面开展社会宣传和零钱包兑换服务,推动优化外卡和现金受理环境。

  机场和火车站作为来川人士抵达后的第一站,是展示支付便利化的重要窗口。交行双流分行积极参与推进双流机场优化支付服务工作,为商户宣讲整治拒收人民币现金的相关政策和交行优化支付服务举措,协助商户张贴外卡受理标识、现金收付标识,发放中英文支付指南并提供零钱包兑换服务;交行乐山分行抓住五一节前后的黄金宣传期,通过在乐山高铁站出站口投放“优化支付服务提升支付便利性”双语广告,营造出良好的支付服务宣传氛围……

  关注到旅游景区便利化支付需求,交行四川省分行迅速行动,在国家5A级旅游景区——都江堰青城山风景区布设离行式现金自助设备,全力提升中外游客在景区的支付体验。交行都江堰支行、乐山分行走进青城山景区、乐山大佛景区,开展交行优化支付措施、整治拒收现金政策宣传,为景区对客窗口、周边商户提供“零钱包”兑换服务。

  为更好服务“一老一外”出行、购物、休闲娱乐的现金支付需求,该行组织全辖机构向重点商圈及15分钟生活圈内的商户发放《告商家书》和“支持现金支付”标识牌、签订《不拒收现金承诺书》并提供“零钱包”兑换服务。与成都市多家出租车公司达成合作意向,在开通出租车数字人民币收单服务,并配发“零钱包”的基础上,重点建立对2家出租车公司的现金业务定向服务常态化机制,每周开展1次“零钱包”上门兑换服务。

  2024年“汤尤杯”国际羽毛球大赛在成都举办,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顶尖选手和热情观众,交行磨子桥支行成立金融服务保障小组,深入赛场周边商户积极开展零钱包兑换和残币回收服务,保障重点区域现金流通顺畅。截止5月底,交行四川省分行在省内兑出零钱包9895个,兑换总金额超过130万元。

  下一步,交通银行四川省分行将继续发挥支付服务便利性与金融为民普适性作用,全力践行“金融为民”理念,紧贴群众金融服务需求,不断提升支付服务水平,为四川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金融力量。(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