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

首页 > shouye > 中新网四川

广汉市火锅产业协会“火”力全开“链”动未来
2025年07月12日 16:21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祝欢

  中新网四川新闻7月12日电 作为川渝火锅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四川省广汉市火锅产业2024年总产值已达167.4亿元,是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为推动火锅产业高质量发展,广汉市因势利导成立火锅产业协会。协会围绕建设全国重要火锅产业集群目标,以党建为引领、以科技为支撑、以品牌为引擎,推动全市火锅产业“火”力全开、“链”动未来。

  党建强“链” 引领发展聚合力

  “党建工作是引领事业行稳致远的根本保障,通过党建引领,拓展协会集成聚合作用,推动行业企业深度融入产业发展,为广汉火锅产业高质量发展凝聚合力。”广汉市委社会工作部相关负责人表示。

  广汉市火锅产业协会将党建引领作为激活火锅产业发展潜能的“金钥匙”,主动建言献策,推动构建火锅产业“1+1+N”矩阵式党建工作体系,以协会党支部为连接点串联起行业党委和链上企业党组织,纵向贯通、横向协同,通过驻会指导、定期研判、问题接办等方式,推动上下游、大中小企业实行党建联建、活动联办、资源联动。

  广汉市火锅产业协会党支部始终把解决行业发展问题作为重要任务,协调27名党建工作指导员下沉链上企业,通过走访会员企业、座谈交流、专题调研等方式,收集并解决企业面临的用工难、融资难等各类问题93个。实施“服务上门·政策到家”行动,协调相关部门举办链上企业政策解读会10余场次。花大力气为会员企业争取惠企利企政策,协调金融机构把党建工作成效明显的会员企业贷款利率从4.7%降至2.8%,帮助会员企业授信80亿元、用信25亿元,进一步降低融资成本、拓宽融资渠道。积极对接税务部门,落实西部大开发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将全产业链企业所得税税率从25%降至15%,大幅减轻企业税务压力。

广汉火锅产业链企业参加中国(川渝)火锅产业国际推广大会圆桌讨论现场。 广汉市火锅产业协会供图

  科技固“链” 加强创新立标杆

  近年来,为提升广汉火锅产业核心竞争力,该协会坚持围绕“产业链”布局“人才链”,依托“人才链”提升“科创链”,聚焦人才短板、技术弱项以及产业发展动态,积极牵线搭桥,成立火锅行业院士专家工作站1个,促成会员企业与江南大学、西华大学等高校合作,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

  在广汉市火锅产业协会的帮助下,张兵兵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技术研发中心并不断发展壮大,目前已拥有20人的技术研发团队。经过一个又一个团队的沉淀和创新,会员企业累计实施产学研项目60余项,成功获得授权专利200余项,不少专利在行业内处于领先地位。其中,拥有多项授权专利的森态牛油检测中心是国内牛油行业唯一拥有“实验室国家认可”(CNAS认可)的实验室,其检测结果在全球范围内获得认可。

  近年来,该协会组织会员企业累计参与了30多项团体标准的制定,牛油、羊油国家标准起草单位落户广汉,参与制定的国家推荐性标准《花椒》(GB/T30391–2024)于2024年9月正式发布,本地火锅产业“星火”借标准“东风”渐成“燎原”之势,成为全国火锅产业发展的重要有生力量。

三星堆火锅文化节现场。 广汉市火锅产业协会供图

  品牌延“链” 消费融合增活力

  为了提升广汉火锅产业的知名度、影响力,广汉市火锅产业协会积极开展火锅生产企业、火锅门店“亮标行动”,先后确定25家标杆生产企业和15家标杆餐饮门店,推动“森态牛油”“翠宏食品”等品牌深入人心。同时,积极组织企业“走出去”,参与第二届链博会等国内外展会130余场次,让广汉火锅产业产品远销40多个国家和地区,优质的品牌赢得广泛认可。为了构建品质生态圈,协会协调14家会员企业联合成立四川添味国际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引导链上企业互相采购优质产品和服务,推动链上企业互促共进。2024年,广汉市火锅食材产业集群成功入选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三星堆文化热,吸引了来自全世界各地的游客、美食爱好者。如何借助这股IP东风推动产业发展?广汉市火锅产业协会紧跟热潮,多方调研,把三星堆文化与广汉火锅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全力打造“麻辣鲜香·食在广汉”这一城市名片。2023年成功举办首届火锅文化艺术节,相关活动吸引成都平原经济区各地客流2万余人,带动消费额180余万元,成功点燃文旅消费热潮。2024年协办的“中国·广汉三星堆火锅文化节”参与人次超40万,撬动全市消费近2.8亿元,实现“旅游+美食+消费”的深度融合。被授予“三星堆”使用权后,会员企业骏马金属制品厂将三星堆文化与现代锅具结合,首创陶三足锅具,年产值达2000万元。同时,广汉市火锅产业协会还协助承办了川菜博览会等重大活动,进一步传播了广汉火锅的美味美名。(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