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7月15日电 (杨登慧)在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中,中铁工程服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铁工服”)实打实从工人需求出发,走出一条“顶层设计打基础、技能提升强本领、创新创效谋发展”的产改路子。如今,企业里技能人才吃香、创新成果变现、工人待遇看涨,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正是产改落地生根的最好证明。
刚开始推进产改时,中铁工服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带着问题下基层。工作专班跑了4个区域中心、10多个项目部,跟工人面对面座谈10余场,收集调查问卷300多份,摸准了大家最盼的是“技能有提升、发展有通道、待遇有保障”。
有了底数就好办事。中铁工服党委构建“党委统筹、工会搭台、部门协同、基层落实”的工作体系,制定《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专项行动方案》,将产改任务划分为7个维度、29项具体工作,12个部门各领任务、各负其责。
担心落实打折扣,公司还建立了季度督查、问题台账制度——比如发现技能培训资源不够,人力资源部就联合设计研究院、装备分公司共建“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形成“研发-培训-应用”闭环体系。同时与四川省内高职院校联合开设工服班,定向培养现场盾构工程师,破解人才梯队接续难题。
最让工人叫好的是打通职业发展“堵点”。以前技能工人职业晋升门路窄,现在专门出台了管理办法,技能等级直接和薪酬挂钩,技工类人员最高年薪超过20万元。派遣工转正式工、岗位晋升时,技能人才还有优先权,这些实招让工人心里有了盼头。
“光靠加班流汗不是好把式,掌握技术才是硬本事。”中铁工服连续6年承办、协办成都百万职工技能大赛,设有盾构操作工、CAD机械制图等生产一线最需要的项目。通过组织公司技能人才积极参赛,先后培育四川工匠、盾构工匠、成都工匠41人次。公司内部连续举办三届中铁工服职工技能大赛,涵盖电工、电焊工、液压、盾构主司机等多个工种,累计130人参赛,30人受表彰。
在中铁工服,搞创新不是工程师的“专利”,一线工人也能当“主角”。公司持续开展“五小”创新活动,设立了“创新基金”,优秀的创新成果最高能获得1000元奖励。近三年来,征集到“五小”创新成果50余项,“盾构机TBM主驱动跑道环修复技术”等18项成果转化效果良好。组织员工参加川渝省级职业技能大赛,“球状碳化物超级刀具”获四川省职工创新大赛二等奖,公司在川渝机械制造行业QCC大赛中获团队奖1项、卓越班组长奖3项,让工人从“操作者”变“创新者”。
公司还推出“劳模工匠培育计划”,构建“选拔-培养-激励”全链条培育体系,已培养“提笔能写、开口能讲、问策能答、遇事能办”的复合型技能人才69人次,涌现出四川工匠陈文菊、四川劳模孙帅江等榜样。
走进中铁工服的5个职工创新工作室,能看到智能制造、产品研发的热闹场景。陈文菊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配备了“工业电气自动化模拟仿真实验平台”,团队成员开展了长距离皮带输送系统、盾构机扩径改造等10余项关键技术的研发与成果转化,已成功应用于西藏、重庆、广州等地的重点隧道建设项目。

中铁工服构建起“创新成果评审-知识产权申报-产业化推广”的全链条机制,先后推动19项科技创新产品落地。其中,“皮带机出渣成套设备”破解隧道施工渣土处理难题,成功应用于粤港澳城际、深大城际等近30项重点工程,持续提升项目施工效率。
中铁工服还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力度,研发投入占比从5.33%提升至5.76%,为产业工人搭建起更广阔的创新实践平台。依托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高新技术企业等创新载体,引导产业工人深度参与技术攻关,推动形成“工人创新-成果转化-产业升级”的良性循环,让产业工人切实成为企业稳健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中铁工服以工人需求为核心,将产改与企业发展深度融合,让产业工人成为企业“顶梁柱”,在新时代奋斗路上稳步前行。(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