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9月29日电(祝欢)29日,成都市经信局市新经济委举办“进解优促”面对面·供需对接“攻坚周”——人工智能产业链企业系列活动。此次活动是9月25日成都“进解优促”面对面活动的延续。

活动现场,既有文件和需求清单发布,也有供需双方深入对接洽谈,20余家企业、协会代表参加活动,共谋发展。
在企业“面对面”供需对接环节,成都产业集团、成都环境集团、成都轨道集团等市属国企,针对企业日常运营管理关键痛点现场提出了近20条场景需求清单。成都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新易盛、海光、锦发边缘等人工智能产业链代表企业,以及成都人工智能产业联盟、成都市机器人产业协会等行业组织相关负责人围坐一起,聚焦企业需求面对面沟通。
“我们想将AI技术应用于智能运维、数据洞察分析、业务流程优化等环节,以强化业务协同能力,另外还想引入1台导览机器人或智慧科普机器人,进一步提升超算展厅科学与成果展示的互动性、智慧性。”成都产业投资集团投资管理部高级经理蒋金翰率先提出需求。
成都益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主办李文龙则提出,希望通过扦检机器人+智能化集成,实现稻谷、小麦、大豆、玉米四大粮种收购环节自动扦样和所有质量指标全流程无人化检验。
企业需求一出,现场立马就有回应。“刚刚成都环境集团提出的无人驾驶环卫车的需求,这正是我们的研发项目之一,我们已经在对接他们的需求。”成都锦发边缘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磊表示,公司作为电子科大重点实验室和锦江区联合打造的科研型企业平台,主要做原创性的特装智能机器人的开发和应用,只要企业有实际的需求,就可以对接去做。
据成都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投融资经理曹粲介绍,该中心正在研发的定制化工程机器人,以“AI+工程”“AI+水电”切入,在高海拔、无人区、无信号等特殊工程环境替代人工完成高危作业的工程机器人极大提升了大型工程的巡逻巡检、勘探检测效率,这款产品完美契合了成都轨道集团提出的地铁轨道巡检相关需求。
成都市新都绿控农业服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康介绍,公司的智能巡检机器搭载深度相机、多光谱相机及各类传感器,能对作物生长、病虫害、气象墒情等进行全维度监测,在成都益民投资集团提出的“质量指标全流程无人化检验”需求上,肯定有“用武之地”。
其他企业也踊跃发言,整场交流节奏紧凑、气氛热烈。
成都市经信局市新经济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通过通用政策、专项资金、揭榜挂帅等方式,打造政策支持“组合拳”;建立投融资重点企业“种子库”,通过政府搭台,借力国有平台引导基金、直投基金等,助力人工智能企业快速发展;还将不间断发布应用场景和企业“爆款产品”,加速企业商业化闭环。
为深入贯彻国家“人工智能+”行动,落实四川省委、省政府“1号创新工程”,成都制定《成都市具身智能产业创新发展攻坚行动方案(2025—2027年)》,在总体目标上,提出到2027年底,成都市具身智能产业规模突破500亿元,培育具身智能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0家、全国人工智能百强企业10家,实施产品和场景“双百”工程,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等应用普及率超70%,加快形成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新形态,支撑成都建设全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新高地。
在工作举措上,提出实施优势赛道攻坚、关键技术攻关、公共平台供给、应用场景拓展、产业生态优化“五大行动”23条具体举措。
“成都产业体系完备,智造实力扎实,创新生态优渥,为打造智能原生产品‘智造基地’提供了良好的产业基础。”成都市经信局市新经济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作为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成都已构建起涵盖38个大类、184个小类的综合性工业体系,培育形成2个万亿级产业集群和10个千亿级产业链,累计建成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近300个。聚集了人工智能百强企业5家、具身智能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0余家,组建了人工智能产业基金群和未来产业基金,构建了良好的产业生态。
后续,成都市人工智能产业链工作专班将按照“1+7+365”的“进解优促”企业服务工作机制,常态化开展人工智能企业服务,进一步促进企业、场景双方共同挖掘需求、开展合作。(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