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7月15日电(蒋升涛)上周,我们“驾驶”着无人机,穿过天府艺术公园、凤凰山体育公园、城市音乐厅、东盟艺术学院、文殊坊……
结束飞行,我们惊讶地发现,这些早已在成都人眼中司空见惯的地标建筑,皆由同一家国企开发建设——成都城投置地。
作为一个国资企业,它选择了一条同行者寥寥的赛道:
旧城改造、城市公建,用敬畏之心去赢得城市的骄傲;保障房建设、人才公寓、品质住宅,用创新与匠心为每块土地奉出安居之作;城市运营、片区更新,构建友好的生态系统和人文系统,为菁英人群构建高品质生活……
原来,“与每一代成都人同行”并不只是停留在一句口号,成都城投置地真的做到了。
陪伴成都 从“开放高地”到“公园城市”
如果说,成都是一颗破土而出的种子,不惜一切代价向上而生,那么成都城投置地就是与之共生的伙伴,彼此成就,共同成长。
没有谁能比成都城投置地更懂得“深耕”二字。
它首先是深化改革践行者、城市建设主力军,然后才是一个国企开发商。毕竟,这条深耕之路与“公共建设”一词紧密相关。
这里所说的“公共建设”,不仅是对人文艺术、自然环境方面的支撑,还包括对城市文化和底蕴的尊重。更因为有“人”的参与,一切意涵变得更为广阔,也更具价值。
天府艺术公园、凤凰山体育公园等诸多空间,以片区发展和引领人的精神、情感需求为核,为高品质日常生活赋能。
其中凤凰山体育公园,将承办2021年大运会的篮球比赛项目、2023年第十八届足球亚洲杯等重要体育赛事。
文殊坊、东盟艺术学院、成都城市音乐厅等人文地标,为人们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滋养和教育,成为城市文化的“客厅”。
火遍成都的“超融体——2021成都双年展”则代表了成都城投置地面向城市的姿态:
不是张扬的,而是谦虚地尊重在地历史文化。用建筑在过去与未来之间找到一条路径,实现和土地之间的情感对接与传承。
竣工、新建、又竣工、再到通车,每一条城市道路的建设与延线开通,都串联起绵延过往的记忆和面对未来的想象。
成都城投置地始终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默默发力,当部分开发商还在提倡回归土地、对话城市,它早已浸润在城市的发展轨迹之中。
助力青年 从“蓉漂”到“新成都人”
成都城投置地一直在我们所看不见的地方默默发力,却始终没有脱离对“人”的关注。
得益于多项“人才安居”政策,已有960.36万青年人才扎根成都。其中“蓉漂”人口达683.49万,京沪粤来蓉落户的青年人数排名已上升到第4位(*数据来源:《成都青年发展报告(2022)》)。
成都13次被评为“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这种幸福感来源于老成都的市井气息,也是新青年肆意发挥创造力和文艺范儿的写照。
在以茶馆和火锅著称的蓉城,一股新的力量开始涌现。大量咖啡店、买手店、书店在街巷的各个角落生长起来,书写着属于成都的青年文化和生活方式。
七八年前,有一批文化创意、生活方式、互联网等领域的在地创生品牌,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而后,基于滑板、电子音乐、复古、机车等小众文化的审美与社交需求层出不穷。
百态纷呈的公共空间,时常有些让人会心一笑的小心思,比如卫生间里写着搞怪的slogan,餐饮店的墙上画满了涂鸦,露营咖啡馆里摆着石头、枯树枝和复古玩具。
被时代淘汰的旧厂房片区,可以转变为年轻人们的最新打卡地,疫情期间地摊文化火爆一时,嘈杂紧张的氛围因年轻人的加入而变得更为随和。
当打牌的大爷大妈出现在大源中央公园,老旧的茶楼里也会有年轻人打麻将喝茶的喧闹,老一代成都人与新一代成都人开始在城市的街区里相互叠加,融合成为成都新的文化创意与生活方式。
不管因何原因来到成都,在一种放松和包容的城市文化中,每个人都在孕育着新的自我。而他们更需要一个务实的建设者,帮助自己找到一处归属,让理想落地。
成都城投置地恰好就是这种存在。
作为人才安居计划先行者,成都城投置地在城市人才安居重大战略推进实施方面一直肩负起引领示范作用。
从城市公建到美好安居,成都城投置地始终比肩城市向前,助力青年不再漂泊。
因为更懂你,所以留下你
昨天,在凤凰山体育公园,成都城投置地联合贝壳找房,共同发布2022“城贝美好”青年置业计划签约启动仪式。
与城市发展同频共振,与每一代成都人同行,是成都城投置地一以贯之并竭诚以赴的命题。
这场活动背后的意义,是为新青年带来更多发展机遇,提供更优质的生活服务,给予更加舒适安定的居住环境。
这也是成都城投置地多年来坚持未改的初心。
作为城市建设的参与者,它懂得成都是一座友善包容的城市,也是一座让时代新青年有奋斗动力的城市。优雅时尚的“天府文化”不仅需要城市建设的纵情向前,亦需要与时代新青年共同向前。

不过,时代价值是一个很大的命题,只靠一个人是不行的。
成都城投置地与贝壳找房的合作,让一个人变成了一群人,并依托数据资源赋能行业,才是时代的大势所趋。
我们有理由相信,这虽是一个坏的房产时代,但它也拥有光明的未来。(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