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成都7月6日讯(记者 李丹 摄影报道)暑假已经到来,不少孩子即将开启最长两个月的假期。然而,不少家长又要开始“头痛”了,如何和孩子相处,真是一门艺术。
作为家长,你会不会时常有这样的疑惑,为什么给孩子讲过很多次道理,他依然要犯错?为什么孩子总爱对我们撒谎?为什么孩子总不听话?
你有没有这样的纠结,孩子的幼小衔接班到底应不应该上?玩耍和学习,到底应该如何平衡?孩子不同成长阶段,应该有哪些不同的家庭教养重点?
别急,今天,记者邀请到从事教育工作30多年,长期致力于家庭教育研究的全国网上家长学校特邀专家、成都市青羊区家庭教育指导中心科研室主任专家李萍副教授来给家长们上一课,拿好小本本,记下重点哦。

家庭教育专家李萍
讲过很多次,孩子依然犯错?
家长应该思考:这是不是无效沟通
“家庭教育,是伴随孩子出生就有的。”李萍首先对家庭教育进行了解释,“什么是家庭教育?简单来说,就是父母及其他监护人对孩子施以的、以促进孩子健康成长为目的的引导和影响。”
日常找李萍沟通的家长很多,也遇到过各种各样的问题。“其中,有几个问题是比较普遍的。”李萍介绍,不少家长都跟自己“诉苦”,为什么给孩子讲过很多遍道理,但孩子还是会依然犯错呢,“这个时候,家长就应该思考,是不是自己的沟通是无效的呀,你是不是只用了自己认为对的方式去跟孩子沟通。”
那应该怎么跟孩子好好说话呢?李萍说,首先要说事实,有事说事,针对事情,而不是针对孩子。其次,说自己,有问题了,别只说孩子,也要说家长自己,反思自己该改进的地方。再有,说问题,不是指责孩子,而是引导孩子自己去思考去意识到该怎么做。比如,孩子玩手机不停,就应该跟孩子沟通,我们是不是约定好了,不能超过多少分钟,现在已经有多少分钟了,是不是应该放下手机了,而不是硬性地抢过来。
李萍强调,很多时候,家长表达的内容都是对的,只是方式不对,“而表达方式的不对,还可能导致亲子关系的恶化。家长应该考虑表达方式、说话环境,甚至对表达后的效果要有一个预判,去研究怎么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会说。”
而针对孩子撒谎的问题,李萍解释,家长也要辨别孩子是恶意撒谎,还是无意撒谎,“孩子比较小的时候,对于‘是非对错’有时不是太有概念。他撒谎,是以为通过这个方式可以达到自己的什么目标。所以,当孩子撒谎后,家长也不能一味地指责,而应该跟孩子好好沟通,充分了解孩子的需求,并告诉孩子达到这个目标的正确做法、正确方式是什么。”
幼小衔接到底有必要吗?
重心应该培养对学校的向往、对知识的渴望和规则意识
现在“鸡娃”的家长太多,家长们都陷入了深深的焦虑,“有说要给孩子健康快乐的童年,有说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别人家的孩子都在不断努力学,要是我们家孩子都在玩,以后可怎么办?”
像这样焦虑的家长,李萍见过太多了,“每个年龄阶段应该有不同的教养重点,比如在学龄前,太多家长都把幼小衔接窄化为单纯的知识上的衔接,比如学拼音,学加减法,这应该是错误的。”李萍说,学龄前的孩子,在幼小衔接方面应该按照孩子身心发展规律。
那重点是什么?李萍解释,幼小衔接应该是科学的衔接,这个阶段的重心应该是培养孩子对学校的向往、对知识的渴望,“让孩子觉得‘马上就要上小学了,这是一件多么光荣的事情,有一种自豪感。’家长可以通过仪式、沟通等让孩子充满对学校、对知识的期待。”
“比如,孩子问妈妈,我为什么要上学?家长可以不急于回答孩子,而是告诉孩子,你这个问题提的非常好,等你上学后学校、老师、书本上都会讲到,你会得到一个正确的答案。妈妈现在为什么不告诉你答案呢,是因为,很多问题都需要我们自己去找答案。”李萍说,应该启发、激励、引导孩子,而不是简单直接说出结果,要重视孩子的感受,“引导会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
此外,李萍认为,学龄前还有一个培养重心,那就是规则意识,“孩子要从幼儿园玩耍加游戏的模式过渡到系统知识性的学习阶段,家长应在日常生活中培养,比如乘坐地铁公交、到外玩耍、公共场合等各种场景。其实,幼儿园已经在做这方面的工作,家长要做的,就是和学校(幼儿园)一起配合,家校(园)协同共育。”
“家庭教育,应该是蕴含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李萍特别提到,针对家庭教育,家长不应该等到问题出现才来解决才来学习,应该提前把该做好的事情做好,“提前学习、一起学习,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应该伴随孩子成长的整个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