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kjws > 中新网四川

共建共育校家社一体化育人新生态学术活动落幕
2024年06月22日 19:05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曹惠君

  中新网四川新闻6月22日电  6月21日,由四川省家庭教育研究会主办,成都高新区教育发展中心、成都高新区银都紫藤初中东区学校、朱祥勇名校工作室承办的“共建共育校家社一体化育人新生态”活动在成都高新区银都紫藤初中东区学校成功举办。

活动现场。主办方供图
活动现场。主办方供图

  此次活动旨在研讨校家社企共育的责任和使命、理论与思考、问题与经验、实践与创新。

与会嘉宾合影。主办方供图
与会嘉宾合影。主办方供图

  活动在学生表演的校园情景剧《好家风的力量》中拉开帷幕,小演员们以生动形象的表演形式,讲述了家风在当代社会的重要性,展现了成都高新区银都紫藤初中东区学校学子良好的精神面貌。

  成都高新区银都紫藤初中东区学校校长朱祥勇指出,家庭教育是基础,学校教育是关键,社会教育是保障,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构成了广义的教育。成都高新区银都紫藤初中东区学校自2014年建校以来,高度重视校家社企共育模式的开发,形成了紫东特色:基于学生五力成长,组建工作小组,形成共同理念。依托FSU校家社企联盟,建构组织,形成多元共治新格局。实行“三带三联三帮”工作体系,叠层机制,最终构建校家社企共育“四维一体”共育新生态。

  四川省家庭教育研究会理事冯力在致辞中高度评价成都高新区按照成都市委“构建成都市家长学校‘总校+分校+子校’三级组织架构体系”的要求,以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为主线,狠抓了阵地、体系、课程和队伍建设,协同园区、校区、社区“三区融合”,打造了“家校社企”四位一体社区教育体系,实现区域家庭教育工作的全覆盖,推动了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质量的持续提升,形成了“家庭和谐亲子关系”“高新菁媖创享会”“家庭情绪气象站”“博导讲坛”等特色品牌项目。

  成都高新区教育文化体育局教育处副处长黄泰铭在讲话中指出,成都高新区聚焦建设“四个一流”发展定位,并以家庭为基础、学校为龙头、社会为平台、企业为辅助,构建了政府主导、学校主体、家庭尽责、社会参与、专业支撑的“五位一体”育人格局,不断激活教育磁场:一是构建“家校社企共育”体系,凝聚育人共识;二是借智借力专业力量,开展创新教育;三是依托特色教育项目,指导智慧育娃。当前,成都高新区正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系统落实全国、省、市、区关于教育的重要部署,扎实建设“优质均衡和精准服务聚力并进、科教融合特色凸显、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全国一流教育强区”,不断开阔办学思路,突出办学特色,贯彻新发展理念,全力营造良好育人环境,整合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推动高新教育高质量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研究员郭静、四川家庭建设研究院副院长陈莉,两位知名教育专家,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校家社企一体化育人模式做了主旨报告,倡导校家社企共育采取一致性行动通过文化融合建设和谐的教育生态系统;通过协商对话建立互信共生的伙伴关系;落实立德树人,共同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同时成都高新区银都紫藤初中东区学校、成都高新区新川科技园小学、成都盐道街小学卓锦分校,分享了校家社一体育人文化的实践路径。大家一致认为,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形成合力。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郭静在主旨报告《家校协同共促儿童青少年全面发展》中强调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不仅仅依靠学校教育,还需家庭和社会的积极参与,校家社协同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心理韧性,还能有效减少学业压力和社会风险对学生的负面影响。通过校学社紧密合作,营造安全、友好的成长环境,助力学生健康成长。

  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陈莉在主旨报告《校家社企协同育人机制的生成与持续创新》中探讨如何在不确定的时代背景下,通过学校、家庭、社会和企业的紧密合作,共同促进儿童青少年的全面发展。陈教授指出爱与尊重是协同育人的基础,提出要从经验管理转向科学管理,通过行动研究不断改进教育实践,通过制度设计,实现从管理到治理,促进多元主体参与和利益共享,推动协同育人机制的不断优化和完善。

  成都高新区银都紫藤初中东区学校副校长陈晓川与大家分享了《四维协同多元育人》紫东学校的家校社企协同育人的学校特色做法:学校基于“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提供丰富、多元的环境”,积极协同社企力量,共同为孩子们打造健康快乐成长的“大本营”。学校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积极研发家长“亲职”课程,学生“子职”课程以及教师的“共职”课程,为孩子们打造健康成长的“知识库”。学校还创新型地建设“N+4+5”多员共育导师制,为孩子打造一个集物理空间与网络空间于一体的共育导师制度,最终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成都市盐道街小学卓锦分校的徐兵副校长和成都高新区课程建设中心主任周琴分别分享案例《从“融入”到“融合”:校家社协同共育路径探究》和《校家社携手理解促成长》。盐道街小学卓锦分校多年来聚焦“以理解促成长”的校家社协同育人核心目标,以“非遗文化”传承为翘板,促进校家社三方联动,实现家校社企协同育人的美好画面。新川科技园小学以《区域校家社共育课程开发实践研究》项目组为驱动,来打造具有科小特色的校家社共育333课程。

圆桌论坛。主办方供图
圆桌论坛。主办方供图

  最后,以圆桌论坛,共建共育——如何做好孩子成长的教育合伙人为主题,邀请来自家庭、学校、社区、企业各方面的优秀代表参与讨论。嘉宾们带来观点的交流与碰撞,从实践层面经验、机制层面构想出发,对共建共育校家社一体化育人新生态作出了示范表达。

  成都高新区银都紫藤初中东区学校以“融创教育”为办学理念,致力于培育具有“综合性学习力、体验性实践力、探究性创生力”的融创型人才,高度注重家庭教育研究,不断探索“四维一体”协同共育模式,建构校家社企联动评价机制,形成共建共育一体化发展的育人新生态,推动教育工作高质量发展。(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