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kjws > 四川日报

四川首个中医器具国际标准获批立项
2024年08月14日 09:18 来源:四川日报 编辑:曹惠君

  8月10日,记者从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获悉,由该院主任医师、李仲愚杵针疗法第十六代传承人樊效鸿团队提出的“李氏杵针”器具已获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审批并进入推进立项阶段,系四川首个。这标志着四川在中医器具的国际标准领域迈出重要的一步。

  杵针被定位为非侵入性的经穴刺激器具,其针尖(杵头)圆钝,无需刺破肌肤,兼针刺与按摩之长,现已传承300余年,是川派中医特色适宜性技术的代表。

  “在第十四代传承人、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专家李仲愚的引领下,杵针技术被归纳为‘三大特穴、四大工具、五种手法’,可以说理论、操作和器具已‘集大成’,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多种疾病。”该院骨科副主任医师、李仲愚杵针疗法第十六代传承人钟磊介绍,近十年来,在樊效鸿、晋松、蒋运兰等教授推动下,杵针疗法还融入骨伤、运动康复、护理等专业领域。

  近年,樊效鸿团队在国内外推广杵针疗法的过程中发现,尽管杵针在全球范围得到推广应用,但存在杵针操作不规范、杵针器具不标

  准等情况,“假冒伪劣的杵针产品存在医疗安全风险,若不设立标准,容易损害患者身体,也不利于杵针疗法的传承。”经过充分调研、论证,樊效鸿团队提出同时推进杵针地方操作标准和杵针器具国际标准设立。

  基于大量临床应用数据和科学研究,樊效鸿团队总结出杵针治疗共性的规范,其中已出台的四川省地方操作标准包括穴位定位、操作要点、效果评判标准等。杵针器具国际标准则规范了杵针的结构、尺寸、材质、重量、硬度、粗糙度等工业生产要求。

  在樊效鸿看来,杵针疗法有底蕴,300余年传承历史悠久;有特穴,“八阵穴”“八奎穴”独具特色;有理论,教材、专著已出版十余部;有科研,科研团队发布各类期刊论文百余篇,“再加上李仲愚针疗法2007年成功申报四川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李仲愚杵针疗法2021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24年7月四川省地方标准出版,为国际标准的设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此次杵针器具获得国际标准立项,将有利于推动我国中医器具产品的国际应用与贸易,提升我国中医药国际话语权。”樊效鸿说。(舒琳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石小宏)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