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

首页 > kjws > 中新网四川

青羊区两所学校入选“智能教学”试点
2025年03月06日 21:06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韩金雨

  中新网四川新闻3月6日电(吴平华 杨雪怡)6日获悉,成都市教育局公布成都市首批中小学“人工智能+教学”试点校名单,青羊区的成都市实验小学和成都市石室联合中学两所学校上榜,这也标志着青羊区在人工智能助力教育教学上的探索与取得的成效。

“教育+AI”真实场景现场。杨雪怡 摄

  今年新学期开学第一周,成都市实验小学团队就来到科大讯飞开展深度研学,重点攻关课堂教学与智能评价系统对接,推动“教育+AI”真实场景落地。学校校长李蓓以“转型的未来”作为工作主题,将DeepSeek的应用体验任务前置,更是在行政开学启动会上别出心裁地以“人工+智能”分组讨论的形式,解读本学期的工作计划内容。

  “我们学校一直在探索人工智能与教育的最佳融合路径,做了很多的尝试和探索。”成都市实验小学有关负责人介绍,学校以发展性教学评价为核心,逐步构建起“智慧教研+智慧作业”双轮驱动的AI教育生态。学校依托网校AI课堂循证分析平台,建立起课堂教学的“数据画像”,通过实时量化师生互动比、有效提问密度、学生思维活跃区间等12项核心指标,教师得以突破经验式教学的局限。同时积极进行校企合作,助力平台开发“智慧作业”批阅系统,采集作业正确率、知识点掌握热力图等数据。教师据此建立个性化补偿训练机制,每位学生获得专属的错题强化方案,更通过错题跟踪机制进行效果验证,让数据成为精准教学的导航仪。

  实验小学还借助人工智能的数据抓取采集以及数据分析,为孩子们的成长“画像”,真实地反映个体与群体的成长轨迹,以数据为支撑,通过不断完善的评价体系为在校师生与校工提供个性化的成长建议,同时更反向推动学校各项决策的科学化合理化。

  据悉,目前学校智能化建设已历经“电教室-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信息中心-未来中心”的演变历程。新组建的“未来中心智能站”聚焦人工智能课程研发,成功孵化“校长办公室智能化改造”项目,将学生创意与智能设备完美融合。

  学校构建起的人工智能教学新生态,也对孩子们的思维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实验小学的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开启了对人工智能的探索。上学期,学校西校门焕新亮相,校门口的一片绿地赏心悦目,然而总有一些人在等待孩子放学或者经过时会踩踏草坪,通过实地考察、数据收集与分析,学生们不仅设计了美观实用的草坪铺路方案,还创造性地提出了基于AI技术的巡逻与报警系统。这些系统能够自动识别并记录踩踏行为,通过温柔的声音提醒过往行人,有效减少了草坪被踩踏的现象。

  本学期伊始,成都市石室联中AI助手1.0版正式发布。学校信息中心通过将DeepSeek-R1推理大模型部署到本地服务器,不仅能够确保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还能根据学校、教师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定制专属的智能教学助手。无论是课堂答疑、作业批改,还是个性化学习方案制定,AI助教都能高效完成,让教师从繁琐的重复性工作中解放出来,专注于教学创新与学生的个性化培养。

  学校建立了全智能教学资源库,其中包括核心素养微课资源库和智能作业中枢。开发微课600多节,实现课前预习、课中探究、课后巩固全场景覆盖,通过AI学情诊断系统精准匹配资源,日均推送个性化学习包超1000人次,学生自主学习达标率提升37%,初步形成“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智慧教学生态。通过智能作业中枢,收集学生个性及共性错题,形成错题库,学生可按需进行练习,错题库内涵盖5个学科,超过10万道易错题,学生使用人次超30万,超过70%的教师日常进行智能化作业讲评。

  学校还引进了智能批阅机,能够实现全场景学情分析,同时还搭建了在线学习管理系统,实现了教学资源的共享和在线学习过程的跟踪管理,包括多款人工智能教学软件平台,如AI语音评测系统、星火教师助手等,这些软件平台不仅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还具备强大的互动性和实践性,能够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成都市石室联中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学校将从知识导向走向素养导向,围绕AI构建课程体系,进行跨学科、个性化、实践性、人文性的培养,特别是培养技术敏感度、社会责任感、人文关怀心,关注学生思维素养发展轨迹。(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