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7月18日电 (杨勇)7月18日,2025年中国(绵阳)科技城科技创新大会在绵阳举行。会上发布七大“绵阳造”最新产品、多项年度“重大科技进展”,签约一批院地合作及科技项目,并揭牌川渝共建重点实验室,以一连串亮眼成果勾勒出中国科技城以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清晰路径。

作为大会核心亮点,7项“绵阳造”最新产品集中亮相,涵盖人工智能、量子计算、航空航天等前沿领域。其中,西南首个面向具身智能的高性能关节模组设备,为仿生机器人研发提供关键支撑;具备“量子优越性”的天衍量子计算云平台,推动西南地区量子技术实用化;WP120航空涡喷发动机则标志着国产小型涡喷发动机进入“智能、绿色、可消耗”新阶段。
此外,天仪空间卫星遥感地灾隐患筛查产品可提供全球3-4天周期的 InSAR业务化服务,LWD800激光电弧耦合增减材装备填补国内大尺寸装备技术空白,全省首个低空经济全场景运营平台与绵阳首个超级稻新品种,则分别在新经济与现代农业领域展现创新活力。
大会公布的2024年度“重大科技进展”,记录下绵阳一年来的创新突破。在“科幻照进现实”领域,中国兵器装备集团自动化研究所研制的全尺寸仿生人形机器人 D11,首次应用于智慧工厂3C制造场景,技术水平国内领先;西南科技大学研发的海上核应急放射性监测技术,实现大范围海域实时原位监测,填补我国海上核应急体系空白;在成果转化领域,四川虹科创新的“Panda-F.Loong”耐摔盖板玻璃量产,填补国内高端盖板玻璃空白,为新型显示产业提供关键材料支撑。
大会既是成果展示台,也是供需对接场。绵阳市政府与上海优理奇智能科技、清华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与绵阳经开区等多方签署合作协议,涵盖院地合作、创新平台建设等领域,加速科研成果向生产线转化。
当天,先进辐射技术及医工应用川渝共建重点实验室正式揭牌。该实验室由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四川长虹等六家单位共建,将聚焦高端医疗装备、先进工业装备研发,为川渝地区核医疗装备产业提供技术支撑。同期落地的四川省具身智能机器人训练场,将集聚产业链资源,打造机器人产业综合服务平台,助力西部具身智能产业集群发展。
作为拥有深厚国防科研底蕴的科技城,绵阳近年持续突破科技成果转化壁垒。去年以来,当地技术合同成交额首次突破200亿元、实现倍增,天府产业技术研究院等中试平台相继投用。
面向未来,绵阳明确将在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上“双向发力”,推动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正如参会代表所言,“自主创新”成为大会高频词——这座以科技为名的城市,正以创新为笔,将科技资源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能。(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