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

首页 > kjws > 中新网四川

成都京东方医院新开展超声与内镜联合胃造瘘术
2025年08月12日 15:15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

  中新网四川新闻8月12日电(陈默 毛一冰) 近日,成都京东方医院消化内科团队联合超声科、重症与急诊中心等多学科力量,新开展超声与内镜联合胃造瘘术。这项新技术的开展,为吞咽困难患者的营养支持提供了更安全、微创的新选择,尤其为渐冻症、头颈部肿瘤等特殊患者群体带来福音。

多学科协作实拍图。成都京东方医院供图

  新技术突破传统局限微创安全成核心优势

  胃造瘘术是解决吞咽功能障碍患者长期营养支持的关键技术,传统方法存在诸多局限。成都京东方医院消化内科徐辉主任介绍,最早的外科开放手术(SG)需切开腹壁、胃壁,创伤大、恢复慢;放射引导下胃造瘘术(PRG)虽无需开腹,但医生与患者均需暴露于射线中,长期风险不容忽视;胃镜引导下胃造瘘术(PEG)则可能因食管梗阻、肿瘤侵犯等无法实施,且需全身麻醉,对高龄、重症患者风险较高。

  而此次超声引导下胃造瘘术(PUG)实现了多重突破:手术仅需在腹部切开3-5毫米小孔,通过超声精准定位胃壁与腹壁位置,穿刺置入造瘘管,全程无需开腹,避免了大创伤;操作无需全身麻醉,仅局部麻醉即可完成,降低了麻醉风险;更重要的是,全程无射线暴露,彻底规避了放射损伤,解决了传统技术的核心痛点。

  “对于渐冻症患者,他们呼吸功能差、无法耐受麻醉,放射引导又有风险,PUG几乎是唯一安全的选择。”徐辉主任强调,头颈部肿瘤如鼻咽癌患者常因咽喉部溃烂、食管受累无法耐受胃镜操作,这项技术也能为他们提供可行路径。

  多学科协作攻坚临床探索意义深远

  新技术的成功开展,离不开多学科团队的紧密协作。在69岁的鼻咽癌患者李女士的治疗中,这一优势体现得尤为明显。该患者鼻咽癌复发后,咽喉部及食管上段严重溃烂,无法经口进食,传统胃造瘘路径均面临挑战。

  消化内科徐辉主任牵头,联合超声科邓旦主任、重症与急诊中心韩志礼主任、内镜中心杜丽霞、高山月等组成多学科诊疗团队。团队反复评估患者病情:肿瘤侵犯导致食管通路受阻,无法耐受胃镜;放射引导可能加重其全身炎症反应;开放手术创伤过大。最终,团队决定尝试超声引导下胃造瘘术。

  尽管首次操作因胃壁显影困难,最终通过超细胃镜完成手术,但此次探索验证了超声引导技术的可行性。“多学科协作让我们能从不同维度评估风险、优化方案。”徐辉主任表示,超声科精准定位、重症团队保障生命体征、消化内科主导操作,这种模式为新技术落地提供了安全保障。

  适用范围广泛未来惠及更多患者

  据了解,吞咽困难常见于脑卒中、渐冻症、帕金森病等神经系统疾病,以及食管癌、鼻咽癌等头颈部肿瘤患者。这类患者若无法及时获得营养支持,将迅速出现营养不良、免疫力下降,加剧病情恶化。

  徐辉主任指出,超声引导下胃造瘘术(PUG)的适用范围远超传统技术:不仅覆盖传统方法能解决的食管梗阻、严重营养不良等情况,更能惠及对射线敏感、无法耐受麻醉、食管通路完全闭塞的患者。“理论上,只要超声能定位到胃壁,就能实施手术,这让更多‘难啃的硬骨头’患者看到希望。”

  目前,成都京东方医院已为该技术建立标准化操作流程,后续将进一步优化超声定位精度,扩大临床应用。“这项技术的推广,有望改写吞咽困难患者营养支持的治疗格局。”徐辉主任表示,医院将持续探索多学科协作模式,让微创、安全的医疗技术惠及更多患者。

  此次技术突破,不仅是成都京东方医院在消化介入领域的重要进展,更体现了多学科协作在医学创新中的核心价值,为复杂病例的诊疗提供了可借鉴的范本。(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