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9月23日电(王爵 田浩)49岁的肖先生,是位民营企业家,半年前罹患左肾非透明细胞癌。近日,肖先生来到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医生反复讨论多次与家属沟通,最终决定采用碘125粒子植入术+双免疫治疗(O药+Y药)+靶向治疗(抗血管生成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目前,肖先生病情已经稳定。
据了解,肖先生被确诊左肾非透明细胞癌的时候,具有手术指征,他果断选择手术。但让他没想到的是,手术后仅2个月,他就全身疼痛、高热、重度贫血,甚至生活都不能完全自理。经检查,肖先生肿瘤复发、右股骨粗隆转移,而且局部放射止痛治疗无效。
为缓解症状,肖先生反复就诊于省内多家大型三甲医院,遗憾的是找不到具体的发热原因,只能每天靠退热药缓解症状。更为麻烦的是重度贫血,先后输注红细胞20多个单位,所输注血液竟然“消失”,血红蛋白始终定格在40-50g/L。肖先生有种无力感,自己奋斗半辈子,好不容易有些成就,难道就这样结束了?
1个月前,肖先生经人介绍,来到了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肿瘤科。肿瘤科主任何朗回忆,肖先生到院时,长时间贫血让他身体相当虚弱,每天体温仍然高达38.5℃以上。
肿瘤科一边邀请肾内科、泌尿外科、血液科、骨科等多科会诊,一边调动力量查阅文献。短时间内,肖先生的疾病得以确诊——左肾非透明细胞癌术后复发伴右股骨转移、噬血细胞综合征。疾病的这种状态进展迅速,死亡风险极高,再加上患者久病体弱、长期发热、重度贫血难纠正,治疗难度极大。
让医生头痛的是,肖先生曾接受过放疗和手术,当时已经没有放疗及手术指征。

何朗主任再次组织肿瘤科张正伟主任医师、张盛主治医师、曾贵林主治医师等医师及相关科室共同讨论,反复查阅肖先生的病例,最终决定为他尝试碘125粒子植入术+双免疫治疗(O药+Y药)+靶向治疗(抗血管生成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
这种治疗方式对于肖先生来说较为陌生,因此,医生详细为他和家属讲解了治疗原理。原来,碘125粒子治疗是一种先进的“近距离内放射”治疗技术。粒子尺寸为4.5毫米长、0.8毫米直径,犹如一颗“微型放疗机”。在CT等影像设备精准引导下,将粒子植入肿瘤内部。碘125粒子可持续释放γ射线,在长达6个月的时间内对肿瘤组织进行不间断照射,对正常组织影响很小。
在何朗主任主持下,张正伟主任医师、张盛主治医师主刀对患者实施碘125粒子植入手术治疗。让肖先生没想到的是,前一天全身疼痛难忍,治疗后的第二天,在没有吃止痛药的情况下疼痛就奇迹般消失了。手术后第二天,医疗团队即予以免疫和靶向治疗,一周后,肖先生体温恢复正常,血红蛋白逐步上升,摆脱对输血的严重依赖。
何朗介绍,肖先生不是第一个接受碘125粒子植入手术,晚期恶性肿瘤患者,不愿或无法接受手术切除的原发性或转移性局部晚期肿瘤,都可以选择这种治疗方式。(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