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5月24日电 (赵阿娟 罗婕)乡村振兴产业先行,壤塘县把发展高原蔬菜作为特色产业来抓,促进土地增收,牧民增收,全力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
壤塘是典型的半农半牧地区,长期以来,当地村民吃菜难、吃菜贵,偏远牧区甚至无菜可吃。近年来,壤塘县瑟谷村结合当地地理资源优势,强化党建引领,采取“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加快发展高原蔬菜特色生态农业。

五月的川西北高原阳光明媚,正是高原蔬菜栽种的大好时机,近日,笔者走进壤塘县尕多乡瑟谷村高原蔬菜基地,看到大棚内生机盎然,温暖如春。工人们正紧张有序地“直播”,他们熟练的将一株株从成都运输上来的蔬菜苗“直播”在大棚里,再进行浇水。
2019年,瑟谷村通过流转土地1105亩与壤塘营顶山农牧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建起“千亩蔬菜基地”,种植莴笋、荷兰豆、高山娃娃菜、番茄、辣椒、长寿豆等多品种,逐步形成壤塘县尕多乡涩谷村高原蔬菜主要产销地,让蔬菜产业成为推动全乡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的坚强产业支柱,为乡村振兴有序推进绪势赋能。

瑟谷村的蔬菜分为大棚蔬菜和耕地蔬菜,与南方蔬菜相比,具有品质优势,产品主要销往上海、无锡、深圳等一线城市,从地理和气候资源来看,尕多乡海拔3200米以上,夏季气候凉爽,病虫灾害发生少,成为壤塘发展绿色蔬菜的主要地。
瑟谷村村民介绍说:“以前我们这里就是种土豆、青稞,蔬菜这些都是靠成都那边运来,有时候好多天都买不到新鲜的蔬菜吃,冬天就更不用说了,现在,身边就是蔬菜基地,我们在这里不仅可以将土地出租给基地,收取租金,还可以免费学到大棚种植技术,按月领取工资,还可以吃到自己种的蔬菜。”
“今年,我们通过去年试种的蔬菜产品,选了花菜、辣椒、西红柿这三个新品种进行栽种,同时,增了“订单种植”销售模式,这批新品种就是通过这种模式进行销售,今年县科农局重新布置应急用水工程实现了90多个大棚滴管全覆盖。”营顶山农牧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文静说。
“把我村高原蔬菜种植作为我村的特色产业来抓,以前我们的村民不仅挣钱难,而且也没有稳定的就业渠道,现在自从引进了这个企业后,我们不仅实现了再家门口挣钱,同时还加强了对经济作物的种植技术和田间管理,培养了更多的种植能手,助力壤塘县乡村振兴实施发展”王兴介绍,
据介绍,瑟谷村蔬菜种植基地每亩土地每年流转费450元;每天定额60人,抢种达到100多人,村民务工费每天100元,仅务工收入每年有12000余元,真正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拓宽了收入渠道,有效助力当地乡村振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