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lyxw > 中新网四川

泸州泸县:守好农业“芯” 闯出新“稻”路
2023年04月07日 11:34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曹惠君

  中新网四川新闻4月7日电 (曾佐然)守好农业“芯”,才能闯出新“稻”路。近年来,泸州市泸县坚定不移实施农业强县战略,全面推进种业振兴行动,全力打造杂交水稻制种强县。眼下,春江水暖,原野遍绿。泸县杂交水稻春季制种的大幕已经拉开。

泸县杂交水稻制种播种。曾佐然 摄
泸县杂交水稻制种播种。曾佐然 摄

  4月5日,在泸县奇峰镇红林村11组农田里,10多名农民工来回穿梭,进行杂交水稻制种母本的播种育秧作业,整平秧床、安置秧盘、抛撒谷种、覆盖薄膜……每道工序有条不紊。

  “秧盘要平整,水稻种子要撒均匀。”泸县腾汪水稻制种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杨卫金边察看边叮嘱。

  “父本已经播种几天,长出了嫩苗。现在播种的是用机插秧苗的母本。”杨卫金说,“去年种植了270亩,今年扩大规模种植430亩。”集中连片后实行机械化生产很方便,除去每亩2000元的成本,凭借规模化经营能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

  “不仅销路不愁,价格也有保障。”杨卫金和金土地种子公司之间建立了合作关系,每年制种前先跟种子公司谈好订单,他才落实面积、组织生产、交售结算等。

  “奇峰镇已建成泸县杂交水稻制种的核心区,主要分布在红木村、渔庆村、长林村、共和村、金鱼村。面积常年保持在1500亩左右,今年制种面积达到了1687.98亩。”奇峰镇便民服务中心主任陈富光介绍说。

  奇峰镇紧紧围绕全县“建成国家级制种大县和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的工作部署,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原则,引进本地农业龙头企业,采取“公司+农户”的模式,先后培育了杨维金、程小平、曾品树等制种大户19户,重点推进种子生产产业化、生产过程机械化、制种农民职业化,推动种子产业健康发展。

  “集中连片的制种基地便于制种隔离和机械化、专业化、标准化生产;制种户、经纪人、种子公司体量大,更容易争取政策和资金支持。”泸县农业农村局种业发展服务股副股长吕强很看好奇峰镇水稻制种的适度规模化发展。

  “泸县2023年杂交水稻制种计划播种面积3.06万亩,目前已完成父本育秧工作,母本育秧(机插秧育秧)正在有序开展。预计生产种子6300余吨,产值1.13亿元,与中稻相比较,促农增收1500元/亩。”吕强表示。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是国家粮食安全的命脉。泸县素有“川南粮仓”美称,气候地理条件适合水稻制种。泸县从1977年开始开展杂交水稻制种生产,至今已有45年的历史。2013年,泸县被农业部认定为首批国家级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基地县。2021年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授予泸县“国家农作物品种展示评价基地”称号。2022年,泸县再次被认定为国家级制种大县(水稻)。

  “和传统农业一样,杂交水稻制种也面临着靠天吃饭的困境。如何摆脱这种困境?”吕强说,泸县采取多种措施,加快推进制种机械化,创新制种技术和种业发展模式,改善种业生产的薄弱环节。

  开展杂交水稻全程机械化制种集中示范。打造集中连片示范区3个,示范点15个,示范面积达3000亩。支持专业制种合作社、制种大户购买制种专用农机具,大力推广母本机插、无人机统防统治、无人机授粉等技术,提高制种全程机械化装备水平及服务能力,全程机械化率达78%以上。

  加强培育社会化服务组织。在水稻制种发展重点区域建设水稻制种综合服务站,培育发展提供机耕、机插、无人机喷药、授粉、机收、烘干等社会化服务组织,为周边制种农户和业主提供机械化服务。

  做好抗旱保春耕工作。及时调整制种生产品种组合,优化制种生产技术方案,加强技术指导力量,全力应对当前干旱形势,确保全面完成今年制种生产任务。

  强化政策性农业保险保障。有序推进制种保险工作,做到全县杂交水稻制种应保尽保,消除制种农户部分后顾之忧。保费120元/亩,保费由政府承担75%,农户自缴25%(30元/亩),保额2000元。(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