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12月5日电 (何婷 肖宇)“说起过去的石门村,只能用‘惨淡’二字形容。”近日,德阳什邡市蓥华镇石门村党支部副书记王国峰回忆起村子曾经的样貌,感慨万千。王国峰把曾经的石门村的情况总结为“四无”村:无出路、无资金、无产业、无底蕴。

过去的石门村仅有一条长5公里,宽3.5米的泥泞小道通往外界,而且只能拖拉机和解放牌货车可以通行,村民上街赶集、走亲访友、孩子读书、领导来村视察都靠步行。百姓间流传着一句话:“赶场推磨是一天,而且两头不见天。”交通条件成为了制约石门村发展的首要问题。
上个世纪90年代,王国峰刚到石门村村委会工作时,村集体不但没有一分钱积蓄,还欠下87万元的外债,村部除了有几个广播和三间破败小青瓦房,没有任何公共设施,村集体资产也只有一座年久失修的小型水电站。
“村民们为了生活,每天得‘面朝黄土背朝天’,还会经常为了一点田边地发生口角,弄得干群关系也十分紧张。”王国峰坦言,石门村没有文化传承,没有历史积淀,没有经济基础,更没有产业支撑,想要发展,非常困难。
石门村发展虽落后,但是有土地,有资源,漫山遍野都是宝。“不能让村民守着‘宝藏’却过着穷日子。”于是石门村两委集体商议决定在青山绿水间寻找一条可行的发展之道。
一场美丽的“蝶变”之旅在石门村就此展开。
石门村两委把民生、民情放在首位,通过坝坝会、田间会等,集体讨论石门村发展方向,先后组织老百姓到外地考察。最终,决定以三木药材与黄连立体种植为大部分村民的主导产业,同时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旅游业。石门村老百姓先后种植黄连8000余亩,三木药材3000余亩,发展酒店民宿80余家。

要想富,先修路。为破解交通难题,石门村两委带领干部群众真抓实干,有钱出钱,没钱出力。2004年至2008年,仅用4年时间,石门村便改建出一条唯一通往外界的“生命通道”,同时,新建通往各村组的道路共计23公里,宽度4米到6米不等。
石门村的致富路打通了,也引得深山美景出“深闺”。石门村两委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优势推进乡村振兴,采取“党建+众筹”模式,聚焦生态修复,修栈道、掏沟瀑,将废弃五龙沟建成美丽神瀑沟。2022年,神瀑沟成功创建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实现旅游收入2000万元,村集体经济增收100余万元,带动辖区群众人均增收6000余元。
此外,石门村积极打造高山竹笋产业园3000亩、猕猴桃产业园120亩、黑色跑山猪100头和果汁果酒山野菜生产销售基地,带领村民种植重楼、黄连等高山中药材,年产值达千万余元。采取“村民众筹、土地入股”的方式,首创收入的40%用于按股分红、30%用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20%作为集体经济发展基金、10%用于扶贫救困的“4321”分配机制,实现可持续发展。
“我们始终坚持为民初心,以民为本,通过清产核资,将村集体所有资源资产股份化,让村民变股民,提升村民参与度、积极性。”王国峰表示,如今,老百姓的幸福指数、安全感、满意度不断提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