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5月10日电 (周韵 蒋丽萍)连日来,在绵竹市广济镇鼎秾种植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成员仲芸菲的种植基地里,连片的小麦长势喜人。“自从加入联合社后,我们不仅能享受到从种植到烘干的‘一条龙’服务,还有统一的销售渠道,大大减少了种植成本,提高了经济收入。”仲芸菲说,在联合社的“催化”下,分散的种植大户变“单打独斗”为“抱团联动”,闯出了共富新路子。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是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和农村繁荣的基础。近年来,广济镇打破传统农业合作社“小而散”制约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短板,于2020年1月成立了鼎秾种植专业合作社联合社,通过“社社联合”发挥聚变效应,提升整体竞争力,推动当地传统农业向组织化、规模化、市场化的现代农业发展。

在广济镇中新村,上千亩小麦绿意盎然,广济镇鼎秾种植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成员谢贤刚抢抓晴好天气,通过无人机飞防作业,帮助联合社其他成员开展田间管理,促进农业生产提质增效。
谢贤刚是广济镇昊航种植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在当地流转了300余亩土地,种植小麦和水稻。2020年初,谢贤刚得知镇上要成立联合社,将辖区内的种植大户聚集起来实现抱团发展,便第一时间加入进去。
“联合社的成立让大家资源共享、技术互补、信息互通,避免了市场上的恶性竞争。农闲时节,成员之间还常常进行种植技术交流,不断提升自身种植技术,这是不折不扣的‘双赢’之选。”三年的抱团发展大大提振了谢贤刚发展农业产业的信心。去年,谢贤刚将种植规模扩大至400余亩,不仅增加了经济效益,也带动当地更多农户尝到了种植“甜头”。

连日来,在鼎秾种植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成员杜志先的合作社里,全自动机械育秧流水线正高速运转。伴随着机器的咔嗒声,育秧盘通过育秧设备,一次性完成了铺土、播种、浇水、覆土、出盘等工序。
“水稻种植的最大成本是劳动力,加入联合社后,我利用自己现有的资源,零利润帮助其他成员进行机械化育秧,种植水稻的成本大大减少,而我也享受到了其他成员通过科技助力田间春管带来的好处。”杜志先说,成立联合社不是吃“大锅饭”,而是充分发挥规模优势,形成一加一大于二的效应,真正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广济镇鼎秾种植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现有成员社12家,主要以种植小麦、水稻、蔬菜为主,流转土地共计5000余亩,拥有育秧流水线、播种、收割、植保等机械35台(条)。同时,联合社借助规模优势降低各类农机使用成本,对农产品种植进行专业技术指导,并且通过线上+线下的销售模式,对接外部企业,形成产业联盟,拓宽了农产品的销售渠道。
“2022年,我们还建成了烘干房,取得了豌豆尖、菜苔的有机蔬菜认证,成员社抱团发展的信心越来越足了。未来,联合社将继续争取政策、联通市场,通过社企合作、社社合作等多种形式,推动广济镇农业产业向品牌化、高端化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澎湃动力。”广济镇鼎秾种植专业合作社联合社负责人仲友其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