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5月24日电 题:高原上的希望之光:尼公村的蜕变与新生
作者 韩金雨 王槐林
在甘孜州稻城县的连绵群山中,藏着一个名叫尼公的小村落。距离县城190公里,曾经的尼公村,因闭塞而贫穷。如今的尼公村,却如同一幅精心雕琢的乡村画卷,缓缓展开在群山的怀抱之中。
5月的尼公村明媚如画,抬眼望去,一栋栋两层或三层的民居错落有致,一条条干净平坦的通村公路蜿蜒伸展,犹如丝带般串联起外界与这高原桃源。“尼公村可以说是名副其实最偏远的村子,曾经交通不便,给村民出行和就医带来了很大困难。脱贫攻坚以来,整个村子基础设施实现全面升级,每家每户通了路、通了水、通了电。”尼公村党支部书记的迎春,这位见证了尼公村十年巨变的“领路人”,谈起村子的今昔,眼中闪烁着坚定与自豪。

基础设施建好了,但要带领村民致富增收,迎春深知唯有创新与变革。“2014年,我接任党支部书记的时候,村民基本就靠种庄稼收入,产业基础薄弱是尼公村乡村振兴的重要制约因素。后来我们通过成立合作社,建设了一个木材加工厂,参与的村民每年户均可以收入2万多元以上。”
如果说产业转型是尼公村“蜕变”的关键,那华电金上公司的加入,则为“蜕变”插上了“翅膀”。
2021年,华电金上公司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和四川省委、省政府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工作部署,发挥自身优势,开始在产业振兴、改善基础设施、推进移风易俗等方面对尼公村实施帮助,接续改善当地发展和群众生活,为尼公村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尼公村家家户户都养着牦牛,但大家分散养殖,规模并不大。”华电金上公司驻尼公村第一书记杨孝波表示,华电金上公司经过深入的调研,决定将亚丁牦牛养殖发展成当地特色产业,帮助村民增收。
据介绍,从2021年至今,华电金上公司累计投入了180余万元到尼公村村集体,并以集体经济入股到亚丁牦牛养殖合作社,与当地党委、政府协商,提出了“光伏+生态养殖”集体产业发展模式和“合作社+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扩大牦牛养殖产业。如今的尼公村已经建成亚丁牦牛核心场和扩繁场两个养殖场,占地面积约3000平方米,存栏量400余头。

“我们按照首年6万元,此后在此基数上逐年递增5%的标准每年给村民固定分红。”杨孝波表示,这项协议为期5年,如果5年后亚丁牦牛养殖合作社不能维持经营,他们也会把牦牛按照市场价出售,返还资金到村集体经济里。
位于尼公村村委会二楼的一隅,一间别具匠心的房间悄然改变了村庄的面貌。房间四层货架上整理摆放着米、面、油、电磁炉、酥油打茶机等数十种商品,每一件商上都贴着醒目的积分标签,这便是“华电爱心积分超市”。
2021年,华电金上公司投入5万元资金,为尼公村搭建起这座积分超市。“不同于普通商超,这里流通的货币是村民通过积极参与村庄建设、维护环境卫生等实际行动赚取的积分,村民可以用积分自由选择兑换心仪的商品。”迎春介绍道。
不仅是做好个人卫生、院落清理,甚至成功戒烟、戒酒也能获取积分。据介绍,自超市成立以来,村民累积兑换的商品价值已逾17万余元。3年间,村民们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共累积了15万余个珍贵的积分。
村委会的日常宣教与积分超市的独特激励机制相辅相成,无形中织就了一张文明提升之网,村民们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文明素养,不仅让村里的街道更加整洁,家家户户的庭院也变得花团锦簇,环境整体焕然一新。2022年,尼公村荣获了四川省第二批乡村治理示范村的称号。
“我们告别了以前人背马驮、人畜混居的日子,如果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61岁的村民龙龙是尼公村一切变迁的亲历者,他感慨地说道,“如今生活得这么好,过去想都不敢想的,我已经很满足了。”这不仅是龙龙个人的感受,也是尼公村每个村民心声的共鸣。
如今的尼公村,不仅产业兴旺,环境优美,而且乡风文明,人心凝聚。“我们希望通过旅游来拓宽亚丁牦牛销路,并以此为契机,解锁酸奶、藏香鸡及藏香猪等本土特色产品的销售潜力,让昔日难以触及市场的珍馐,乘上旅游的东风,飞入千家万户。”展望未来,迎春眼中闪烁着憧憬的光芒。(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