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lyxw > 中新网四川

泸州龙马潭:做好“地名”文章 助力乡村振兴
2024年06月25日 10:39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曹惠君

  中新网四川新闻6月25日电 (罗兴)采集地名信息、挖掘地名故事、丰富地名文化……泸州市龙马潭区双加镇作为四川省“乡村著名行动”试点镇,自2024年2月开展“乡村著名行动”以来,积极推进地名信息采集上图工作,弘扬地名文化,促进乡村文旅产业发展,让群众的生活更加便捷。

  夯实“起名”基础

  2024年3月28日,双加镇政府社会事务办公室工作人员颜兀杰正在颜坪村开展地名信息采集上图工作,询问周边村民“碾子山”这一名字的由来。

  “此前,像‘碾子山’这类地名信息大多通过村民口口相传,习惯性地使用,并没有考据由来,也没有进行标识。‘乡村著名行动’开展后,由区、乡镇、村三级组建的地名服务队对乡村居民点、道路街巷、公共服务设施、旅游景点、古迹遗址等地名信息采集上图,并设立了标牌。”颜兀杰说。

  双加镇党委委员、组织宣传统战委员彭世兰介绍,双加镇通过召开“乡村著名行动”小程序操作培训会,明确上传方式、上图流程、地图信息采集对象,采用网格化管理方式,分划负责区域范围,开展地图信息上报工作,深入挖掘乡村老地名文化历史,用好地方传说、历史文物、历史人物等特色文化资源,建立地名词库。

  据了解,目前,十里渔湾沿线共摸排无名道路19条、未上图产业基地5个。收集摸排地名信息400余条,建立地名词库80余条。

  畅通“扬名”渠道

  “乡村著名行动”的“著名”一词,一方面,有起名、命名含义;另一方面,也有扬名、闻名之义。

  “乡村‘著名’,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让乡村扬名‘出圈’,搭乘产业东风,建设和美乡村,助力乡村振兴。”彭世兰说,在推动地名标识品牌建设中,他们探索“地名+产业”发展模式,以稻虾基地为核心,积极推进周边地名信息审核上图,进一步提升“双加稻虾”知名度。自今年5月运营以来,稻虾基地接待游客超10000人次,已成为泸州发展近郊旅游的又一打卡地。

  在如何助力地名“出圈”上,双加镇还创作了《锄禾》《遇见渔湾》《渔村姑娘》等具有地域特色的文艺作品,打造“双加的故事我来讲”宣传品牌,推动地名文化进机关、进学校、进村社,刊载地名文化宣传图文、视频信息10余条,让更多人知道、了解、熟悉地名文化。

  打造“著名”品牌

  诗云:“长沱两江浪花白,醇酒香飘天地开。神马化龙入潭去,十里渔湾入画来。”以诗为名的十里渔湾位于龙马潭区双加镇,幅员面积14.6平方公里,水产养殖面积6000亩,其中核心水产养殖面积3000亩。区域内松滩湖流域面积9.1平方公里,湖区面积720亩,是龙马潭区最大的人工湖泊。

  碧水蓝天,独立岸边,抛竿引鱼,湖光掠影之间,挂饵、抛钩、收线、摘鱼……在十里渔湾,不仅可以享受钓鱼的乐趣,还能欣赏如画美景。

  “我们依托双加水产资源禀赋,打造乡村特色渔产业品牌。引进立体种养、生态循环技术,大力发展水产养殖、休闲垂钓产业,做强‘十里渔湾’、‘龙潭鱼’等特色品牌。”大冲头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肖运辉说。

  据了解,双加镇按照“体育+文旅”发展思路,以赛为柬,以旅为媒,带动本地地名“著名”。定期举办松滩湖环湖马拉松赛、“村BA”篮球赛、棋牌赛、垂钓比赛等赛事活动,吸引近万人参与。相继举办乡村旅游节、星空露营、果蔬采摘等节庆活动,推动乡村地名元素与文旅活动有机融合,打造本地特色文旅品牌。今年已接待游客20万余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000余万元。

  “繁荣乡村地名文化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采集地名信息上图弘扬了乡村地名文化,有效带动了地名信息深化应用和地名赋能产业发展,为乡村生活增添了色彩。”彭世兰说。(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