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lyxw > 中新网四川

广元昭化“全国文明村” 良俗新风蔚然成风
2024年07月09日 18:24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韩金雨

  中新网四川新闻7月9日电 (杨黎明)旭日东升的清晨,秦巴南麓,一抹朝霞早早挂在了天边,绿油油的瓜藤铺满地头,家住广元市昭化区元坝镇杏花村的王美兰摘下一个水灵灵、圆滚滚的西瓜。

  “昨儿夜里,婆婆念叨着吃西瓜。”今年,是王美兰“零彩礼”嫁到杏花村的第23年,幸福的时光匆匆,转眼女儿婷婷也将大婚,良好的家风一脉相承,这次,也是默契的“零彩礼”。

王美兰和婆婆、女儿一家生活得和美而融洽。 中共广元市昭化区委宣传部 供图
王美兰和婆婆、女儿一家生活得和美而融洽。 中共广元市昭化区委宣传部 供图

  文明花开,芬芳自来。伴随着“全国文明村”杏花村移风易俗工作的纵深推进,一幅“百姓富、生态美、人心足”的锦绣文明画卷正在川北大地徐徐展开。

  红白理事会“理”出新风尚

  “乡亲们,听我言,讲文明,树新风,移风易俗说起来,立家规,传家训……”连日来,昭化区元坝镇杏花村文化广场,知客刘燕用朗朗上口的百姓语言将移风易俗、精神文明建设创作成快板,说给当地群众听。

知客刘燕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良俗新风。中共广元市昭化区委宣传部 供图
知客刘燕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良俗新风。中共广元市昭化区委宣传部 供图

  移风易俗是一项民生工程,也是一道改革难题。近年来,杏花村紧盯农村大操大办等突出问题,切实压实各项责任,成立了由村支部书记任组长、副书记为副组长的移风易俗工作小组。邀请乡贤、能人精英参与《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制度等有关配套制度修订完善,让“重面子”回归“重礼仪”。

  “现在大伙儿都自觉遵守村规民约,红白喜事都越办越节俭,不再大操大办!”村民章泽文是红白喜事新风尚的践行者,刚刚过去的77岁寿辰,没有酒席,也没有礼金,有的是子孙满堂的其乐融融。

  而对于王美兰来说,她希望女儿的婚礼既要气氛热烈,又要文明庄重。关于这点,村里的红白理事会会长童治富早早便打了包票。下个月的婚礼,他将带领红白理事会成员现场监督指导,同时,还将提供礼乐、饭厨、知客等“一条龙”服务。

  良俗新风“落地生花”。在杏花村,厚养薄葬、喜事新办、丧事简办,一批批榜样模范不断涌现,群众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文明志愿红“绘”就乡村幸福色

  在杏花村,活跃着这样一群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红”,他们穿梭在村组的各个角落,通过提供便民服务、助力乡村振兴、推广文明生活方式。

  今年42岁的吴丽萍已经做了7年的志愿者,她也是杏花村新时代文明实践党员志愿服务队的成员。关爱弱势群体、宣传健康知识、开展生态环境整治……7年来,她参加志愿服务活动200余次。

  立足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近年来,杏花村积极开展各项志愿服务活动,建立起具有宣讲、教育、文化、科学、体育功能的5支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精心打造“文明杏花”志愿服务品牌。

  群众在哪里,新时代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文明的乡风、良好的家风、淳朴的民风焕发出乡村文明新气象。

  道德“小积分”点亮乡村新希望

  “您好,这次我女儿出嫁,不要彩礼,又要积2分了,麻烦帮我看看我们家现在一共有多少积分了,能换点什么商品?”杏花村道德积分超市,村民王美兰正在用文明新风积分在“道德超市”兑换商品。

  近年来,为引导村民积极参与乡村治理,促进乡村文明,杏花村探索实施了“文明+积分超市”这一新型乡村治理模式。如今,“积分超市”成为杏花村村民展示道德风采、弘扬文明风尚的重要平台。

  同时,通过开展“好公婆”“好儿媳”“文明家庭户”等评选活动,评选出一批移风易俗身边榜样。

  “六月传捷报,桃李竞芳菲。又是一年毕业季……倡议广大教师要守师德、拒赴宴,拒收礼品礼金;广大家长要除陈规、弃陋习,要向吴丽家学习,不办升学酒;广大学子要展形象、劝父母,争做时代新人;广大群众要多监督、常劝阻,营造风清氛围……”杏花村党委书记吴联超正在通过“村村响”广播《昭化区关于拒绝违规操办和参加“升学宴”的倡议书》“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群众,使移风易俗工作真正入脑、入耳、入心。”在杏花村党委书记吴联超看来,如今村民争做“文明人”、争当“文明户”,移风易俗深入人心,全国文明村这块沉甸甸的金字招牌不断巩固。

杏花村组织开展书画创作宣传良俗新风。中共广元市昭化区委宣传部 供图
杏花村组织开展书画创作宣传良俗新风。中共广元市昭化区委宣传部 供图

  文明浸润乡土,乡村振兴更好舒展精神之翼。

  推进移风易俗,为乡村振兴更多注入文明力量。

  一个个有力举措破除陈规陋习,一项项文明新规厚植新风正气,淳朴清朗、向上向善的文明新风激荡在杏花村广袤的田野间,“生态美、产业兴、村民富”,获得感、满足感、幸福感洋溢在人们的笑脸上。新时代文明的种子正在这里落地生根,并将枝繁叶茂!(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