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8月24日电 (杨勇)8月23日,德阳市罗江区组织开展“乡村振兴看罗江—全国主流媒体大型采风活动”,20余家主流媒体记者走进罗江区调元镇顺河村、略坪镇长玉村国家级水稻油菜制种基地,看罗江如何聚焦种业振兴,奋力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

“轰隆隆、轰隆隆……”伴随着一阵阵机器轰鸣声,农机手正熟练地操作着收割机在金色的田野里来回穿梭,一串串饱满的稻穗卷入收割机中,将一粒粒稻谷尽收“囊中”,脱粒、除秸、稻谷入仓,一气呵成。
田埂上,村民们开心地忙着把稻谷装袋、搬运上车,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采用机械化收割,不仅可以快速收割水稻,而且被机器粉碎的稻秆还可以直接还田,增加土壤的肥力。
“每年一到水稻成熟的季节,我都会请收割机来收,又快又干净,每亩才120元,价格也很便宜。要是请工人忙活不仅需要多花钱,至少要忙活一周的时间。”正在一旁忙碌的制种水稻种植大户刘孝东笑着说,自从有了耕犁机和收割机后,水稻收割、脱粒、翻耕都变得很方便,这种高效的农业机械,不仅大幅缩短了收割时间,降低了农民的劳动强度,还可以避免手工收割中出现的误差,确保收割的质量。此外,收割机还可以将收割好的稻谷直接装车,省去了搬运稻谷的麻烦。基于机械的种种好处,刘孝东将水稻种植面积从以前的50多亩扩到了近140亩。

“近几年,长玉村积极探索社会化服务模式和农户增收长效机制,常态化提供水稻育苗、移栽、日间管理、机收、风干全链条服务,每亩收取260—300元的服务费,低于市场价格40元左右,其中风干收取价格260元/吨左右,低于市场价60—80元,让村民真正得到实惠,大家排着队请我们。”罗江区略坪镇长玉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丁洪生说,2024年,长玉村持续推进国家级水稻油菜制种基地建设,以“精品村”环线为轴线,将千亩良田、田园风景、研学基地、特色产业等串珠成链、连线成景,打造农耕文明活态博物馆,推进三产深度融合,高质量发展庭院经济,形成家家有产业、户户有特色的发展格局,绘就共富新图景。
近年来,德阳市罗江区紧紧围绕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的重要要求,全面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把水稻油菜制种产业列为“一县一业”主导产业,奋力建设全国高标准水稻油菜双季制种产业样板基地。
据悉,双季制种即在同一田块大春水稻制种、小春油菜制种轮作,落实制种“专地专用”制度,固化制种土地,形成制种专属区域。
“罗江制种历史悠久,产业优势明显。发展水稻、油菜制种产业已有40余年历史,是全国首个编制水稻油菜制种产业镇级片区规划的区县,编制形成《国家粮油制种示范农业园》发展蓝图,规划建设国家制种基地50平方千米,覆盖7镇35村,惠及5500户农户。”据罗江区农业农村局种子站站长夏红介绍,罗江作为全国首推水稻与油菜双季制种新模式的区县,采取水稻与油菜制种轮作,今年发展双季制种9000亩,双季制种亩均净利润达3500元以上,是单一制种模式的2.3倍以上、种植商品稻谷与油菜的5倍以上。(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