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4月16日电 (高林阳)“打鼓山、打鼓山,村子穷得连声叹……”一句顺口溜,折射出南充市南部县东坝镇打鼓山村昔日贫穷落后的面貌。而近年来,该村聚焦党建引领,深入践行“三带三联建三园”发展模式,抓细产业建管、抓实乡村治理、抓好文化建设,将和美乡村画卷绘就一新。
近日,在打鼓山村柑橘产业园,山丘之间,新嫁接的柑橘树吐出新叶,苍翠欲滴。这片产业园,位于打鼓山村核心地带,漫步绿影婆娑的园中,满眼新绿、虫吟鸟鸣,尽是回归乡野的恬静舒展。很难想象,这里曾是块人迹罕至、杂草丛生的荒芜之地。

“村里以前也干过别的产业,但因不懂规划、不懂管理,一直没有起色。”提及过去打鼓山村产业发展的起落,打鼓山村党支部书记刘永凯心里有说不出的滋味。
2014年,打鼓山村鼓起产业发展信心,决心利用闲置的丘陵坡地开辟一条富民强村的产业发展之路。经过多轮村党支部研讨和村民代表大会,打鼓山村最终选择与当地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相适宜的“晚熟柑橘”作为当家产业。之后,历经科学谋划、合理布局,该村逐渐种植爱媛、春见等4个优良柑橘品种4000余亩,连片建成晚熟柑橘产业园。
“产业要发展,党支部战斗力强不强是关键。”刘永凯对此颇有感触。2017年12月,南部县在八尔湖至东坝晚熟柑橘产业带成立党委,把党组织延伸至基层,办公点就设在打鼓山村。此后,如何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助力产业更好发展,成为打鼓山村党支部悉心探索的课题。
打好“产业牌”,唱好“经济戏”,才能实现民富村强。打鼓山村的发展变化,带动更多人才纷纷返乡创业。近年来,该村回引10余名优秀农民工、乡贤等创业,开办家庭农场5家,成立晚熟柑橘合作社6个,流转土地面积2600亩。2024年,该村产业园产值超3000万元,年人均收入近3万元。
产业带上建党委、产业链上建支部,这是南部县乡村振兴工作的创举。“党的事业在哪里,党的组织和工作就跟进到哪里。”南部县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说,下一步,将持续推动基层党建和产业发展深度融合、齐头并进。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才能凝心聚气谋发展。近年来,打鼓山村强化统筹引导,突出思想引领,优化文化供给,为乡村文化振兴强心铸魂。
4月15日清晨,打鼓山村农家书屋里,几名村民拿着种植类书籍讨论热烈,打破了村里的宁静。村民刘召全常来借阅种植和养殖方面书籍,总喜欢向村里致富带头人请教“致富经”。
“以前完全没想到,不出村就能学到种植和养殖方面的技术知识。”刘召全说,通过学习,他家种植晚熟柑橘、油菜等,养殖鸡鸭300余只,日子越过越红火。像刘召全这样的村民,村里还有不少,他们不等不靠、自力更生发展种植养殖业,实现增收致富。
“如今,村里文化院坝和农家书屋成了最热闹的地方。”刘永凯介绍,随着文化阵地建成,村民的生活逐渐丰富起来,唱歌、跳舞、下棋、看书、看坝坝电影,热闹非凡。
据了解,近年来,打鼓山村利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文化墙,抓好精神文明建设;成立理论宣讲队、文艺队等5支志愿服务队深入农户家中、田间地头开展文化宣讲活动;定期举办“最美乡贤”等评选活动,激励广大村民争当有文化素养的好村民,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和淳朴民风。(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