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7月4日电(吴平华 张津瑜)近年来,珙泉镇立足资源禀赋,将兔产业作为联农带农、助农增收的重要抓手,探索出一条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特色路径。从传统模式到创新业态,从单打独斗到联农共富,小小兔子正成为乡村振兴的“致富法宝”。

闲置土地“聚沙成塔”
走进珙泉镇中心村5组,珙泉镇50万只肉兔生态养殖项目便位于此,一排排标准化养殖生态大棚映入眼帘,大棚内一只只雪白的兔子憨态可掬、圆润肥壮,一旁松软的兔子窝里,一窝窝刚出生的小兔子嗷嗷待哺。这些活蹦乱跳的“毛宝贝”,既是养殖场里的“增收密码”,更是乡村振兴画卷中灵动的注脚。
傅均是珙泉镇的一名返乡农民工,2015年底,他偶然发现养兔是一个发展的好路子,他结束了在外经营多年的业务回到家乡珙泉,几经考察,决定在珙泉镇中心村流转土地建设高标准兔场。“土地流转难,大部分村民还是老思想,种地种惯了,不愿意把自家的地往外拿。”为此,中心村党支部书记何保杰带领村“两委”一班人挨家挨户上门动员,不少村民一开始并不理解,担心土地入股后“竹篮打水一场空”。“我们就一户户算经济账,讲清楚土地流转的模式,还组织大家去外面的基地参观。”何保杰说,“慢慢地,大家的顾虑打消了,50余亩闲置土地顺利整合。
肉兔产业“活力迸发”
依托整合后的土地资源,四川兔亿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成功在珙泉镇中心村扎根,2023年6月实施了一期项目,投资1500万元,其中中心村集体投入20万元,建设10栋养殖大棚,已经实现年出栏商品兔约30万只,年产值约1500万元。2025年2月二期项目开工建设,总投资800万元,其中中心村集体投入200万元,建设8栋养殖大棚,预计8月底,项目投产后,将实现年出栏商品兔20万只,产值将达到1000万元。
从盘活闲置土地到建设养殖基地,多年的精心经营,傅均的养兔产业已初见成效。提起未来的发展规划,傅均表示,四川兔亿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将明确“建链、延链、强链”的发展思路,投资建设珙泉镇年屠宰100万只生态兔的冷链物流项目、珙泉镇肉兔食品加工及直播电商销售项目、珙县年产2.4万吨兔饲料生产项目等项目,通过屠宰冷链、食品深加工、饲料生产等方面构建起肉兔全产业链运营体系,推动肉兔产业蓬勃发展。
“这几年养殖效益挺好的,对于未来发展我也很有信心,下一步准备追加投资,持续推进肉兔养殖规模化发展,带动更多周边群众实现就业增收。”傅均说道。
利益联结“强村富民”
兔产业的蓬勃发展不仅让养殖场里的肉兔膘肥体壮,更让村民的钱袋子“鼓起来”、生活“火起来”。产业发展过程中,四川兔亿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积极探索推行“企业+村集体+农户”联农带农的运营模式,由镇村出资40万元购买兔笼出租给农户代养肉兔,同时企业对农户进行技术指导并实行保底回收,农户根据家庭实际情况养殖肉兔,形成“产业带动、公司增效、农户增收”的多赢局面。
繁殖快、产量高、见效快,这让傅均在肉兔养殖的道路上节节攀升,“兔”飞猛进,企业在发展壮大的同时,也积极吸纳周边群众来此务工。“以前在外打工收入不是很稳定,现在家门口就可以挣钱了!在这上班挺好的,离家很近,一年能赚到三四万元钱。”基地工作人员李大姐一边喂兔子一边说。
住在附近的中心村的周大哥,正依照以往傅均的指导打扫兔舍、饲养加水。眼下正值种兔繁殖期,对兔子的照料,他丝毫不敢马虎。“去年因为天气影响了家里的收成,多亏养了近千只兔子,家里才有了上万元的收入。”
随着傅均在肉兔养殖上获得的丰厚回报,吸引了周边不少村民前来学习养兔。致富不忘乡亲,在傅均看来,只有带动当地群众一起发展,才能真正实现长远发展、规模发展。
一只只灵动的兔子,跃动着乡村振兴的澎湃脉搏;一项项紧密的利益联结,编织出共同富裕的美好蓝图。珙泉镇以兔产业为纽带,将沉睡的闲置资源唤醒为蓬勃动能,搭建起小农户对接大市场的坚实桥梁。“兔经济”正以星火燎原之势,成为撬动乡村振兴的强劲杠杆。当“企业+村集体+农户”的发展愈发稳固,这只满载希望的“致富兔”,必将以更矫健的身姿,在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上加速奔跑。(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