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

首页 > lyxw > 中新网四川

资阳乐至:千亩稻虾田开启丰收之镰
2025年09月21日 15:08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曹惠君

  中新网四川新闻9月21日电(吴平华 张凤莉)秋日的资阳市乐至县中天镇,稻浪翻滚、稻香四溢。近日,在乐至县乐旺滋稻渔专业合作社中天镇基地的千亩稻虾田里,近50名村民正弯腰挥镰、推桶运粮,几名镇党员干部穿梭其间,一边帮忙收割,一边与村民唠家常。欢声笑语中,一场看似寻常的农忙场景,却蕴含着生态农业的智慧与基层治理的温情。

人工收割水稻。 姚阳 摄

  为何舍易求难?

  人工收割里的生态新选择

  “别人用机器收,我偏要请人手工收。”站在田埂上,合作社负责人蒋刚语气坚定。身后,是一片刚改造完成的水稻田,稻穗低垂、丰收在望。

党员干部帮忙收割水稻。 姚阳 摄

  往年,这1000余亩水稻都是机械化收割,一气呵成;但今年,蒋刚全部采用人工收割。面对疑问,他算起了“生态账”:雨水过多,机械下田易压垮稻桩形成“老黑水”,影响小龙虾生长;新改造的田地土质松软,收割机易陷困;最关键的是,机械压实土壤会破坏小龙虾打洞觅食的环境。“虽然人工慢一点、成本高一点,但为了生态可持续,值!”

  这份“舍易求难”选择的背后,不仅是应对天时的灵活调整,更是蒋刚对“稻虾共养”模式的深度理解:水稻为虾遮阴供饵,虾为稻除虫肥田,形成绿色生态循环。而人工收割,正是维系这个微妙循环的关键一环。

  从“饭桌议事”到“田间奔忙”

  党建引领服务群众新路径

  这场人工收割的背后,还有一段“平伙饭”上唠出来的故事。

  此前,中天镇党员干部在活动中听到蒋刚担忧:“正是秋收季节,家家都忙,我这人工收割需要大量人力,就怕请不到人。”

  “群众的事再小也是大事。”中天镇党委委员、副镇长方钰说,镇党委立即摸排全镇秋收需求,制定帮扶计划。

  当日,三名镇党员干部主动下田,既是出力帮忙,也是“一线调研”。

  “与群众同劳动,才能更直接地了解实际困难,为我们改进工作提供第一手资料。”中天镇党政办负责人、桂林社区包村工作组组长黄炳华说。

  方钰介绍,镇党委已建立“需求摸排-任务派单-党员响应-回访反馈”的闭环机制,确保“群众有呼声、组织有回应”。“平伙饭”活动开展以来,该机制已推动群众反映的问题现场办结87件,限时办结28件,上报协调解决4件。

  “双份收入”与“双倍效益”

  稻虾共养激活乡村共富新引擎

  “一天能挣100多块,土地流转还有租金,两份收入,满意!”正在田里忙活的村民宋道富笑着说道。像他这样长期在合作社务工的村民有40余人,在插秧、取虾、收稻谷等高峰期超过100人。今年以来,蒋刚已发放人工工资超过300万元。

  经济效益不止于此。蒋刚算了一笔“经济账”:亩产水稻500余公斤、小龙虾150公斤,综合亩产值超5000元,比单一种植水稻增收3000元以上。在他的带动下,中天镇还有50余位业主发展稻虾产业,形成了特色产业集群。

  “下一步,我计划将规模扩大至上万亩,吸引更多采购商来乐至,形成稳定供应;同时打造优质稻米品牌,让‘乐至稻虾’走出四川、唱响川渝,带动更多农户增收致富。”蒋刚信心满满地说道。

  弯腰方知泥土香,共劳才懂民生情。一场人工收割,折射的是生态农业的理性选择,见证了基层治理的温情实践,凝聚的是乡村振兴的深厚力量。镰刀起落间,割下的是稻穗,连起的是民心,保护的是生态,谋划的是长远。党员干部脚下沾满的泥土,心中沉淀的真情,正是“平伙饭”吃出的共富味,也是乡村治理最坚实的底色,在这条因“慢收割”而铺就的“快车道”上,乐至县中天镇正稳步迈向乡村振兴的美好未来。(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