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9月21日电(吴平华 罗景萍 曾子轩)近日,从高县农业农村局相关部门获悉,高县第四批蚕茧收购工作已圆满结束。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前四批蚕,全县共发种20.36万张,产茧量突破964万公斤,蚕农茧款总收入超5.2亿元。亮眼的数据,不仅写满蚕农丰收的喜悦,更是高县“科技兴蚕”的生动注脚。

小蚕“住工厂” 共育支撑筑牢增产根基
“这季3张蚕,卖了7000多块钱,今年桑叶充足,还能再喂两季秋蚕。”在高县嘉乐镇人民村,刚卖完茧的蚕农薛燕正忙着清理、消毒蚕房,准备迎接下一季小蚕的到来。
“以前养蚕得从孵化蚕种开始,每天小心翼翼伺候,还是常出问题,存活率能到80%就不错了。”回忆起往年养小蚕的经历,薛燕不禁感慨。如今,她再也不用担这份心,从村里共育工厂领回的3龄蚕生长整齐、大小均匀,放进自家蚕棚后,只需要按时投喂桑叶,等着上簇结茧就行。

这一转变,源于高县立足蚕桑产业高质量发展构建起的“小蚕共育”科技体系。走进高县嘉乐镇人民村的小蚕共育工厂,恒温恒湿系统正稳定运转,工人们穿梭在一排排蚕匾架间,细心地给小蚕喂食桑叶。“小蚕对温湿度特别敏感,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发育。”技术员说,共育工厂采用标准化培育流程,从蚕种孵化时的消毒灭菌,到1龄蚕的精细化投喂,再到3龄蚕的分栏管理,每一步都有严格的技术规范,小蚕存活率能稳定在98%以上,发育整齐度提升到95%。
小蚕培育到3龄后,共育工厂便会将其分发给蚕农拿回家饲养,不仅省去了最繁琐的育苗环节,还能比传统养殖提前10天左右收茧。“以前养小蚕占了一半精力,现在专喂大蚕,省时省心,一年能多养3到4批次,每张蚕种的单产量比以前提高了3至5公斤。”薛燕掰起手指算了笔账,依靠小蚕共育,她家每年就能多增收1.2万元。
据悉,目前,全县已建成386间标准化小蚕共育室、32个现代化共育工厂,覆盖13个镇的主要蚕桑产区,通过共育体系培育的小蚕占比达92%,为蚕茧“量质双增”打下坚实基础。
大蚕“智能化” 科技助力提升养蚕质效
“以前喂5张蚕,一家人从早忙到晚,现在轻轻松松就能喂完。”在高县庆符镇黄桷社区的智慧蚕棚里,蚕农巫元莉向记者展示着自动喂料机的方便快捷。新鲜桑叶放入进料口,蚕匾随着传送带缓缓移动,桑叶经滚刷均匀铺撒,原本两个人3小时的活,现在40分钟就能完成。
“育好小蚕”是基础,“养好大蚕”则是蚕茧量质双增的关键。近年来,高县大力推广省力化、智能化养蚕设备,从自动切桑机、喂料机、温湿度调控系统,到电动上蔟架、智能摘茧机,一系列科技设备走进普通蚕农的蚕棚,既减轻了劳动负担,又提升了养蚕效率与蚕茧品质。
硬件设备升级的同时,“软件”也紧跟而上。高县组建多支蚕桑技术小分队,深入各个蚕桑大镇,通过“送技下乡”,把科学管理方法送到蚕农手中。从优质桑苗的培育推广到桑园管理的测土配方施肥;从蚕病防治的生物药剂使用,再到上蔟结茧的最佳时机判断,全程提供技术指导,帮助蚕农攻单产、提质量。同时,还通过政策引导,推动蚕农与合作社、龙头企业建立合作,形成了“企业+合作社+蚕农”的稳定模式,让蚕农放心养殖、安心增收。
从优质桑苗培育,到小蚕智能共育,再到大蚕科学养殖,高县已构建起覆盖蚕桑全产业链的科技支撑体系。目前,全县桑树种植面积稳定在23万余亩,形成“桑园培育—小蚕共育—大蚕养殖—蚕茧收购”的完整产业链,带动10万余农村人口就业,让“一片桑叶”真正成为“致富金叶”,为乡村振兴注入持续活力。(完)